建水紫陶与我国其他陶瓷工艺都有着朴素、单纯的艺术特征,但是它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工艺特征和艺术效果。建水陶的艺术特征来源于其制作工艺,制作技艺集泥料成型、绘制、雕刻、嵌泥、磨制等工艺于一体,可将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既可满足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又能触摸把玩。在建水陶的所有工艺程序中,“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是其最重要的工艺特色,也是建水紫陶独有的制作工艺。
与其他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陶不仅可以通过器形和泥料本身来获得艺术效果,在装饰上,它还可以运用刻填工艺,将绘制的形和色进行还原展现。刻坯和填泥是建水陶重要的工艺特色,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创作程序之一,可以说,刻填工艺就是展示建水陶“笔墨”的艺术。那些极小的笔触,工艺师必须谨小慎微而又痛快淋漓使用钢针进行刻制,即不能破坏原有的笔画,又必须体现绘制过程中的笔法与笔力,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大意都会导致器物制作的失败。建水陶装饰色彩的不同,是利用泥料色彩的差异依靠手工填泥完成。
一般来说红泥坯体运用白泥填制,白泥坯体以红泥填制,如果器物表面色彩多于两种,则需要复刻复填,即是先将面积大的色彩刻填一遍,待坯泥与填泥充分结合并修坯后,再根据要求刻填另一种面积较小的色彩。有的建水陶器物需要如此反复刻填数十遍,修坯数十遍才可能达到墨分五色、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刻填工艺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并能运用多种填刻技艺。
与其它陶瓷工艺施釉烧制不同,建水陶器物的质感是在烧制完成后依靠打磨抛光工艺完成。磨制工艺耗时耗工,特别是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器形,必须全手工打磨。磨制不仅可以获得磨砂、哑光、亮光、镜面光等不同的质感效果,也是控制器物色彩的重要工艺部分。以红泥坯体为例,烧制成型后的建水陶坯体表面色彩呈褐色或黑色,而内部呈泥料本身的紫红色,俗称“猪肝红”,磨制越久黑褐色越弱,红紫色越亮。每个器物在磨制过程中在某一时段都会出现器体最佳的色彩效果,因此磨制过程不是单纯的机械式劳动,而是需要反复观察和体会的又一艺术创作过程。
建水紫陶是我国陶瓷工艺中的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它如同一块璞玉长期深埋在云之南的大山之中,建水陶艺术和建水陶产业的发展应该得到学术界、艺术界的重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