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蔡司霑《荠园丛话》
而从明代开始,由于盛行散茶冲泡法,紫砂壶开始风靡,从明代供春、时大彬等人的紫砂壶看来,他们在紫砂壶的底部、壶盖的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的地方铭上自己的名字和制作年代,如供春制树瘿壶把下就刻有铁线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制六角壶底镌“万历丙申年时大彬制”。
后来,一些名人雅士将金石、书画和紫砂结合在一起,把铭刻的地方转移到了壶的肩、腹、盖面等显眼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曼生壶,有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壶,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世称“曼生壶”,也因其铭刻需要更大的壶面来支持,所以几何形体的紫砂壶被创作出来,以备铭刻需要,如石瓢壶。
紫砂壶的铭刻,与一般雕刻不同,也不同于漆雕和其他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操作的,借鉴了我国古代碑刻、篆刻,但它既不同于碑刻、篆刻的刀法,又具有碑刻、篆刻的艺术效果,所以形成了不同一般的陶刻方法。
紫砂壶雕刻工具有竹尖刀和钢质刻刀。
镌刻技法有两种:刻底子和空刻。刻底子是先把字画底稿用毛笔绘在紫砂泥坯上,然后运刀依样刻出;空刻是直接用刀在泥坯上刻出字画来,握刀如笔,强调指腕用力。此时便会使用两种陶刻刀法:双入正刀法和单入侧刀法。双入正刀法是在紫砂壶泥坯上先书画,再雕刻,每刻一笔,则饰以两刀,中间剩余泥块,用刀口刮平。单刀侧入法则是用平刀刻法,在紫砂壶坯上直接下刀,不先作画,俗称空刀法。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这些都可以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凸显各种字体的精彩。
一般运刀时有划、竖、撇、踢、捺五种方法,划,刻刀先下后上;竖,刻刀先左后右;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捺,刻刀先上后下。刻画时,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笔势连贯,以显示刻绘的神韵。
陶刻装饰方法一般分成:清刻、着色刻、阳刻、阴刻、沙地刻。根据紫砂壶器型不同、刻绘主题思想的不同,施以不同的刻绘,彰显最能突出效果的铭刻。清刻和着色刻,顾名思义一种是不加工染色,一种是沾上颜料进行的刻绘。阳刻是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凸”出来,结合平刮和沙地刻;阴刻就是要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凹”下去,结合单刀、双刀、沙地等刀法来表现。沙地刻法,就是用刀尖一点点的挑琢出来,使其像沙地一样。
另外也有一种叫做描边剔泥的方法,是显示特殊艺术效果的: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分。
陶刻与紫砂壶坯的干湿度也有关系,根据干湿度,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刻法:
写泥刻款:在紫砂壶泥坯还含有20%的水分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干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铁刀进行雕刻。
干胚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后,以毛笔绘墨稿,然后用钢刀依着笔画进行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