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壶功能之演变

时间:2019-06-04 14:12来源:网络 作者:玲儿浏览:
江苏省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它位于太湖之滨,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 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
 
    江苏省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它位于太湖之滨,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
    宜兴陶瓷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经历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辈出,造型各异,种类繁多,层出不穷。
    茶壶的功能,本为蓄茶,而所蓄之茶,早已不仅是为人的生理解渴,更多在于精神上的滋润。一旦上升到精神层次,那盛茶的器皿,自然不能粗陋庸俗,相反是愈雅愈好。文震亨《长物志》云,“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紫砂既是茶壶的首选材质,紫砂之艺因此得以登上艺术圣殿。由于使用群体文化人居多,做壶人与用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其他工艺门类少有的,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紫砂工艺有着重要的位置。从紫砂壶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国人是如何将生活极度地艺术化,而紫砂壶功能的演变,则折射出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要创作出好的紫砂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紫砂历史及紫砂工艺的发展,使作品出自传统,融于时代,既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又具备良好的适茶性和使用性,为广大紫砂爱好者所接受。
   (一)紫泥新品:煮茶
    紫砂器最早必然是作为一种容器出现,或盛水,或置物,这些用途无法体现紫砂器与其他陶器有何不同。只有用于茶的时候,紫砂独特的品质就如金子在沙砾中光芒四射。
    一般认为,紫砂用于茶是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的诗句。有关紫砂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句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元代(一说清康熙年间)的蔡司霑在《霁园丛话》里记载,自己在白下(现南京附近地区)得到一个刻有“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的紫砂罐(当时俗称壶为“罐”),“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且不探究蔡司霑是元是清,但比较确切的是,孙高士名孙道明,号清隐,元末华亭人,曾名其居处为“且吃茶处”。这些吟咏和记述都直接谈到了紫砂茶具,说明宋、元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紫砂煮茶的妙用了。
    明代早期的紫砂壶也是供煮茶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市郊江宁县马家山油坊桥挖掘的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司礼太监吴经墓曾出土一件紫砂提梁壶。在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绘有竹炉、提梁壶、火夹、水缸、茶罐等多种茶器。其中的提梁壶与吴经提梁壶如出一辙,可见这种壶当时是用来煮茶,尚不是泡茶之用的。
紫砂壶功能之演变(二)莫妙于砂:泡茶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是紫砂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紫砂壶的功能也发生巨大改变。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
    张源(明)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几乎相同。冯可宾所著《岕茶笺》中说:“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质地的要求就相对高了。
    紫砂器的密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炻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这种特性使之能吸收茶汁和香气,使用越久,泡茶越香,非但“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更有“注茶越宿,暑月不馊”的独有品质。于是紫砂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便从其他陶器中脱颖而出,更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正是“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三)不啻掌珠:把玩
    《阳羡茗壶系》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沦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型趋小,增加了紫砂壶的把玩性。
    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时大彬初学时喜做大壶,后游历娄东,结识著名文人陈继儒与琅琊、太原诸公,这些精通茶味事的大茶人,均以为“茶壶以小为美……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定,太迟则已过。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经”。高级茶家的谈论,给时大彬极大的启发,促使他突破了供春壶的藩篱,开始制作适合当时饮茶方式和文人趣味的小茶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石大彬的变化,让紫砂壶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趣味,因此当时就有了“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些推崇的诗句。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盈尺兮丰隆”转而“径寸而平柢”。明末清初的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各擅胜场”的名手。惠孟臣专门制造小圆壶,这就是后世喝工夫茶的用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也成为小壶的代名词。
    小茶壶适合在手中把玩,显得特别可爱,而且紫砂壶使用越久,器身会因抚摸擦拭,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明紫砂工艺的逐渐成熟也提高了紫砂壶的欣赏把玩功能。在成型工艺方面,由供春的“斫木为模”的成型法和拍打成型法到时大彬的“片筑法”,这种方法能充分把紫砂的肌理效果和砂感表现出来,而且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壶时间用越久,就越光泽,让人爱不释手。烧制技术也有所创新,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此外,紫砂艺人对泥料的选择也越来越讲究,他们从本山甲泥中选出紫泥、红泥、绿泥等,并且掌握各种不同泥料的配置方法,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通过不同的配比,或者掺以钢砂、泥砂,使色泽变化更加丰富,达到妙色天错,移人心目的效果。
   (四)珠联璧合:刻绘
    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位文人陈鸿寿(曼生),他与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合作,设计制作了却月、横云、合欢、饮虹、井栏等壶型(后人称为‘曼生十八式’),又邀文人好友为之绘画、刻文,使得紫砂壶成为高雅的陶艺作品,把艺人和文人合作的风气推到了极致。另外紫砂艺人杨彭年做壶,或由书画名家设计,或由书画名家题词,或由书画名家镌铭,或由书画名家定壶,“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乃具天然之致”,造壶风格质朴简练,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壶,将壶艺、品茗和风雅情趣融为一体,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壶艺的渐趋成熟,堪称“珠联璧合”。紫砂壶原本只是一件喝茶用具,因文人和艺人的合作,演变为融陶文化、茶文化以及诗文、书画、篆刻等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极具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高雅之品。
    可以说,曼生让紫砂真正进入了文人壶时代。文人的参与改变了陶手们做壶的方向,提升了陶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直接把华夏文明的要素融入紫砂。主流文化元素的进入,使紫砂价值倍增,一些书画高手也因作品刻绘紫砂壶得以名扬天下,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辉映。此后的调鼎、子冶、伯年、松溪、淦亭、北岩、少亭、石泉诸家,都让紫砂与主流文化元素的结合趋于完美。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饮茶方式 茶文化 紫砂壶 供春壶 工夫茶 喝茶 工艺 饮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都有哪些实用功能
紫砂壶都有哪些实用功能
紫砂壶越老 收藏价值越高?
紫砂壶越老 收藏价值越高?
如何泡养紫砂壶
如何泡养紫砂壶
紫砂壶与中国茶艺之间有何关联
紫砂壶与中国茶艺之间有何关联
清代紫砂壶的发展
清代紫砂壶的发展
如何选购质量好的手工紫砂壶
如何选购质量好的手工紫砂壶
紫砂壶保养技巧
紫砂壶保养技巧
收藏紫砂壶应注意哪几点?
收藏紫砂壶应注意哪几点?
关于紫砂壶的保养知识
关于紫砂壶的保养知识
紫砂壶的分类
紫砂壶的分类
泡普洱茶选用紫砂壶之道
泡普洱茶选用紫砂壶之道
浅谈紫砂壶保养六大原则
浅谈紫砂壶保养六大原则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