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买家的购买力越来越为西方侧目,不论是奢侈品消费,还是收藏市场的角逐,中国买家时有惊人之举,而大量的文物也随之回流。十几年前,常常听说某位藏家在国外收购到很便宜的紫砂壶,拿回国来上拍利润空间巨大。如今,这个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几近于无,倒是不时见到国内文物市场上出现“伪回流”,国内的仿品出国转一圈成了回流壶,有的甚至连国门也未出,也被卖家说成回流。虽然我们在不断呼吁小心伪回流,但是上当的人依然存在,令人惋惜。
紫砂器的出口可以追溯到明晚期,清三代更是达到高潮。宜兴濒临太湖,航运十分便捷,紫砂器随着茶叶和其他陶瓷制品由水路从厦门、澳门等港口运往东南亚,再由航海大国荷兰、英国等设在殖民地的远东贸易公司转运至欧洲许多国家。早在17世纪,紫砂壶的身影已出现在欧洲油画中,而且,在荷兰、英国和德国都出现了宜兴壶的仿制品。当时紫砂壶在欧洲市场售价不菲,外国人称其为“红色瓷器”,并以拥有中国茶壶作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许多外国艺术馆和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紫砂器,美国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等大都市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内藏有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大师们的精美作品;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的艺术馆或博物馆中也都收藏有宜兴紫砂壶。
六方狮钮壶。此壶制作于清雍正至乾隆时期,通高12.5厘米,泥色紫中泛红,造型六方,状似宫灯,壶腹由六块泥片相接而成,中部鼓突,上下内收,线条明快,气韵饱满。壶身左右分别为四方耳把和四方弯流。壶身下作六边形底足将壶托起,底足每边中央辟拱门,增加灵动之感。壶肩上设六边直颈,与下部底足呼应,壶颈中部以印模手法装饰一圈规整回纹。壶盖亦为六方形,作嵌压式,盖面略微高于壶口,盖顶趴伏一只动物,有人称其为狮子,亦有人称其为瑞兽,大多数人认同“狮钮”称呼。这只狮子与一般壶钮相比形体较大十分醒目,陶塑手法非常精细,狮子形态活泼可爱,在狮钮的周边还装饰着贴花纹样。原本在狮钮前方还应有一个贯穿着活动小球的支架,现已佚失。综观此壶整体,造型优美,做工精良,是一件很显功力的制器,看来当初出口产品也是严把质量关的。
1985年,一批紫砂器由捷达森号沉船上被打捞出水,其中便有与图1造型极为相似的六方狮钮壶(图2),只是这件六方狮钮壶在海水中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浸泡,已浑身失光减色并附着许多海生物,显得十分沧桑。捷达森号是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清乾隆十六年(1752),满载货物的捷达麦森航行途中在南海水域触礁沉没。据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林业强馆长所作的统计,目前已探明的载有外销紫砂器的沉船地点有7处,分别位于福建沿海、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和南非,这些沉船大多沉没于17至19世纪,其中年代最早的为明天启年间的“万历沉船”(约1625年),最晚的为清道光年间的迪沙如沉船(约1845年)。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紫砂外销十分频繁。民国时期的紫砂外销主要经上海港口,当时许多著名的经营紫砂的商号在此设点,贸易十分繁荣,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紫砂生产遭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产业得到扶持,上世纪60年代前后,紫砂器又恢复了批量外销。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