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之源
那么在明朝以前呢?为文人们所喜欢的紫砂壶的起源又有怎样的传奇?
其实,当代对紫砂壶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书中记载,金沙寺僧是紫砂壶的创始人。而1976年,宜兴羊 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但经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现的壶身与宋代点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径庭,紫砂壶并不适合点茶之用。不过,又有人以 宋人的诗词为证,指出宋代便已有了紫砂壶。
细读此诗,只见诗中写到,“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与此同时,与欧阳修同朝为官,并作为其诗友的梅尧臣也有一首与紫砂壶相关的诗《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题目中的蔡君谟便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蔡襄,曾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在这里,他赠茶给梅尧臣,梅便写了这么一首诗来感谢蔡襄的赠茶之举。“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明确说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
热爱紫砂壶文化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探索,一条新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似乎宋朝的苏东坡和紫砂壶有些渊源,一般的宜兴人都知道蜀山上的东坡书院,蜀山便是苏轼在宜兴谪居讲学时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苏东坡起的。
极为巧合的是,蜀山位置就在紫砂壶发源地丁山的境内,居丁山东北方向。
有历史文献指出,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时便用紫砂器来品茶。苏东坡入乡随俗,也用那紫砂器来品茗,茶自然是阳羡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壶当然是苏东坡亲手设计的三足提梁壶,后人都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追溯到这里,线索清晰明了,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和苏轼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历史长河中抹不去的痕迹。
然而,提到紫砂壶,就不能不说到宜兴。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日本人奥兰田说过:“自沏茶之法兴,阳羡砂壶始名于天下。”并且“争购竟求,不惜白金、二百金,必获而百己。”
记者了解到,宜兴紫砂壶用泥,由于烧制时的温差,则色泽变化多端,素有“五色土”之誉。或周正、或生猛、或笃厚、或纤细……无论粗犷中透着古朴,还是简朴中蕴涵灵巧,无不风姿绰约,走进了文人书斋数百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