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乃至如今上千万元成交……近年来,我国紫砂壶的拍卖、收藏,演绎了价格持续飙升的“疯狂极限”。多位紫砂壶专家、收藏爱好者认为:当前紫砂收藏市场面临诸多信息不透明现象,亟待多部门联手治理。
从10年前的几万元,到5年前的几百万元,再至如今上千万元的成交价,10年来,紫砂藏品价格在拍卖市场演绎“垂直上升”。
紫砂壶业内人士坦言:2010年至2012年,高级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价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更是成倍飙升。 “提璧组壶”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价仅为313.6万元,两年内涨幅达到惊人的568.4%。
但名家作品拍卖价格“一飞冲天”的同时,卖场里紫砂壶价格却参差不齐。由于紫砂壶的产销链条中存在着大量不透明的信息,导致整个紫砂壶的定价完全是“雾里看花”,缺乏明确的定价信息导致“盲目博弈”的玩家面临着多重陷阱。
一方面是面对炒作,越来越多的紫砂壶从业人士希望剔除炒作因素,将紫砂壶回归到“实用”“修身养性”的本源上;另一方面,物价监管部门、收藏爱好者认为,要保持紫砂壶市场健康发展,应尽快“正本清源”,出台相应的产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信息透明化才是回归本源的最好办法。
“静心养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已有30余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朱斌建议,市民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选购,经济实力强的,可以向名家购买;白领工薪阶层,可以选择适当购买。他说:“玩紫砂壶本来应该是修心养性,静心用壶、玩壶、品壶才能避免掉入陷阱。 ”
高端紫砂壶市场作为一个收藏市场,在原材料存量、年产量、市场存量方面都缺乏信息透明度,市场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行业未来发展也蒙上一层阴影。相关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结合行业协会力量,促进市场透明度。
目前关于“紫砂壶”,我国存在相关的管理标准,但是在监管上仍存在漏洞,亟待完善。尽管已经有相关标准明确了紫砂器的吸水率、热稳定性、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及产品的口径高度误差值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商家在用料、做工、工艺师信息上动手脚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的甚至包括使用“化工料”、仿冒大师作品、机器冒充人工等。
业内人士呼吁,应该采取行业协会、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联手的方式,尽快填补以紫砂壶为典型的传统工艺品市场监管真空。加强抽查检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加大对此类暴利产品的征税监管力度。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