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末,为迎合饥不择食的市场需求,出现了许多既丑陋又违反实用原则的新奇怪“壶”;宜兴周边或邻省的一些壶贩子们在宜兴丁蜀等乡村中低价加 工,以自己的厂名再通过出口公司等关系户短时间成了暴发户;再就是许多城市地摊夜市上要谁有谁的名家壶充斥,影响着宜兴紫砂壶的声誉。这是不利于紫砂壶发展的第一次大的冲击波。
第二次冲击波是农民迅速致富,迫切需要改变住了近百年的低矮旧土瓦房,以致用紫砂土去烧琉璃瓦,不仅浪费了国土资源,也影响了原宜兴的“五朵金花”(精 陶、青瓷、彩陶、均陶、紫砂壶)的市场,政府不得不在2000年对丁蜀的黄龙山矿区采取4年的封闭措施,这又造成了“宜兴紫砂矿已枯竭”的舆论致使壶价继 续上扬。
第三次冲击波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一些国家、集体的企业解体为个体或个人名义下的工作室、作坊。使国家税收工作变得困难,以职称的等级来作全年固定纳税金 额是补救方法之一。这样,职称的评定不仅关系到身价、壶价也出现了因一些协会部门各自发证而无统一考评标准的局面。因花钱就可买职称证书,连不会做壶的贩 子和茶壶经营者也成为“大师”招摇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