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大师壶,只要稍微改动几个地方,就变成他人的创意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真正的创意人付出巨大,对这种“巧妙”的抄袭却无力讨伐。如今的紫砂行业正面临着尴尬境地,好的创意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往往成为部分人牟利的捷径。业内建议,完善紫砂评奖制度,扩大创意宣传平台将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
瞒天过海
“微创新”成潜规则
这位业内人士气愤地向记者表示,自己完全不清楚这把仿制了自己作品的紫砂壶出自何人之手,也不清楚在市场上卖多少钱。但很多同行在第一眼看过之后会自然地认为这是该人士的作品。一旦这件仿制的作品被卖给藏家,将会给真正的制壶者和藏家带来很大的损失。
记者调查后了解到,此类“微创新”的紫砂壶作品在市场上屡见不鲜,已成为部分人牟利的捷径。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紫砂行业创新一直是个难题,因此一旦有创新作品出现,大量的模仿便跟风而至。很多紫砂制作者往往为了避免“抄袭”之嫌,会依照新茶壶的样子进行细微的改动,而更多的则是进行一模一样的模仿。
这些经过微创新,甚至完全临摹的作品大多用于参加各类评奖、职称评定或者商业用途,频或利益好处,而真正的创意者却无人知晓。这已成为紫砂行业的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遍地开花
紫砂业内频受困扰
实际上,紫砂行业存在的抄袭、临摹现象早已遍地开花。张正中向记者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就亲身遭遇过被模仿事件。
张正中凭借自己对紫砂壶的理解,创作了一件名为《年轮》的紫砂作品,这件作品融合了他对树木元素的理解,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完成。他随后发现,在短时间内这件作品引发了数十位业内同行的模仿,甚至是抄袭。最让他吃惊的是,当时颇受他尊敬的一些大师也在其列。
宜兴知名紫砂艺术家张子威也遇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因此,往往是原创者会亲自去某一个临摹者家里,私下要求对方保证不再抄袭原创者的作品。
“大部分情况下,原创者都感觉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改变整个行业的现状。”张子威叹气说。
左右为难
大胆创新还是普遍模仿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传承性的行业,紫砂行业百年来一直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继承紫砂制作的传统。围绕这一议题,紫砂业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紫砂制作从模仿开始,只有不断地对优秀的传统题材、作品临摹,才能激发创意;另一方则认为,继承传统不代表要永远模仿,紫砂同样可以大胆出新。
张子威并不反对紫砂的临摹和模仿,他认为别人去模仿你的作品也是对你肯定的一种表现,而且艺术无边界,创作者要有包容心。
堵江华也表示,很多优秀的紫砂作品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紫砂制作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有助于推进整个行业的前进。“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制作一些从几百年前就留下来的经典老壶型,这是一个传统,是否可以说现在的制作者要做个和百年前某件紫砂作品一模一样的壶型就是抄袭呢?”
张正中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他认为,现在95%的紫砂制作者把对紫砂传统壶型的临摹当做是一种创新,这是种误解。他解释,紫砂需要继承传统,但这不意味着大量对于传统壶型简单的模仿,就是继承传统;而是应该深刻地去理解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和理念。
张子威认为,紫砂创新贵在能够在创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他同时强调,鼓励制作者相互借鉴学习的包容心态,不代表鼓励抄袭。对于那些故意高仿、冒充真品的行为,要坚决打击。
日益完善
完善发布渠道或成良策
无论双方如何就创新的方式争辩,业内对于加强紫砂知识产权保护都一致赞同。
堵江华表示,想要通过法律手段禁止这类临摹、抄袭现象难度很大。他呼吁建立创新作品公开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