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号石霞山人、壶隐,康熙年间的知名紫砂艺人。诗画友王文柏赠写给他的这首诗,不仅赞叹陈鸣远技艺绝伦,也将紫砂泥提升至珠宝玉器的地位。
那么,这“泥”又怎么会成旧文人心头之欢?
正如“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一般,世上之物只要有了文人骚客的垂青,往往会派生出众般风雅之事。紫砂泥最初作为陶土为盆为瓮,除了质地细腻并不令文人待见。之所以名声日盛,与其为壶密不可分。
如果说“曼生壶”以“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文人特有审美取向,成就了紫砂壶由工艺品到文人艺术珍品的质变,那么就不难理解对紫砂壶历代文人和衷共济的原因所在。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早期文人的一大乐事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氏发现起始,茶历朝历代也没在人们的生活中间断过,以至现今民间还保留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老话。不过,在茶的喝法上,至少在明代以前,与现今通常的冲泡的喝法有着很大区别,煮着喝是传统。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关于茶的专著。陆羽也被誉为“茶仙、茶圣”,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在该著作中关于如何煮茶单独成篇,即便煮茶的沫饽也评价有之,但至终对冲泡之说未著一字。尤其是在饮茶器具上,陆羽对当时各地的瓷碗做了比较,让我们金华人引以为豪的“婺州窑居全国第三”就出自此。煮茶以铜(器)为佳,饮茶以瓷(器)为美,在唐宋以前是普遍看法,紫砂壶成为知名的盛茶用具是明代末年的事了。
陆羽的《茶经》中表明,唐代的制茶工艺已相当发达,不但产地多,而且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形制并存。但品茶时不论何种形制的茶叶均“乃斫,乃熬,乃炀,乃舂”,甚至还加入葱、姜、橘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在用器上,碾子、风炉、水方、夹、瓢、纸囊等十分讲究,过程繁复。因煮茶历时较长,故而“煮茶论诗”也逐渐成了古文人聚会的一大乐事。
“废团茶、兴散茶” 成就壶具成为艺术的可能
煮茶的方法,不但麻烦,尤其是加了调料后喝起来也没有茶叶的本味。宋元以后,不加入调料的泡茶,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与“煮茶论诗”的文人士大夫不同,普通百姓更习惯将粗茶、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方法喝茶,盛具更是五花八门。
皇帝的喜好往往可以左右一个时代的风尚。冲泡这一相对简易的饮茶方法在明末之所以盛行,且紫砂壶日益被文人骚客所看重,与明代开朝皇帝朱元璋也不无关系。
据史料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朱元璋出身贫寒,在他称帝前的所接触的基本是流行于社会底层的散茶,因此对散茶有亲近感,秉性简朴的他认为茶农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饼茶、团茶,而达官贵人们花费大量金钱“斗茶”,资源投入甚大,过于奢侈。因而废除了制团茶进贡的条例,散茶由此成为饮茶主流,这为冲盛的壶具制作成为艺术提供了可能。
在紫砂壶发展史中,被称为鼻祖的当属供春壶(树瘿壶)。从有关文字记载来看,供春为明代正德年间一书童,又称龚春。因陪伴自家先生侍读于寺庙,仿学该处制陶老僧做成一款类似庙旁大银杏树的树瘿纹样紫砂壶———树瘿壶。这一照着自然形态制作的紫砂壶凹凸不平、显得质朴古雅,非常契合文人的情趣,供春一下子出了名。据传,后来供春也做过“龙蛋”、“印方”“六角宫灯”等壶,但最被人看重的还是他的处女作“树瘿壶”。有旧志称该壶时值五百金,且求壶者趋之若鹜。
“可以清心也,心也可以清” 紫砂壶终成古文人的“水立方”
不可否认,对紫砂壶推广的作用,供春当之无愧。从其从僧人处学艺,可见民间制作紫砂壶历史还要久远。由此,称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而出名的人,可能更为妥当。
供春始,紫砂壶与文人墨客挂上了钩。其间,究竟是晚明文人的萧疏影响了紫砂壶,还是紫砂壶的朴雅感染了晚明文人,难以言说。总之从明代中叶以后,坊间制作工艺蔚然成风,名家辈出,紫砂壶的款制也翻陈出新,不断有精品问世。尤其是在时大彬、李仲芳、陈明远、杨彭年等此后制壶知名艺人的经营下,紫砂壶终成为文人案头的珍赏,甚至达到“收贮将同彝鼎玩”的程度。
不难发现,“可以清心也”这首回文诗在紫砂壶中时有闪现,但无论“清心也可以”抑或“也可以清心”,反映的是一种文人心态。明代文人追求自然天成、以朴为雅的审美原则,品味上追求“清雅”、“脱俗”,心灵上追求“自由”、“性灵”。从很大程度上说,材质细腻、色泽沉雅,触手柔和,奉茶“暑月越宿不馊”的紫砂壶之所以得幸,与当时文人所推崇的生活景致和精神向往不无关系。明代系“大唐帝国”后的又一“汉文化”历史高峰,融合“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体系得以高速发展。尤其到明代晚期,文人怀才不遇之消沉而“移情别恋”,无论是家具还是紫砂,给予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他们不仅懂得紫砂壶“能使茶汤气永清”的效用,更使得壶和茶相合成趣,精神化为一种平淡娴雅、质朴自然的茶文化特殊符号。这涤荡人心的清茶砂壶恰与他们那些空灵的韵语禅话、凄美绝伦的游园惊梦合拍,述发着生活上的荒诞、恣肆、孤寂、放达。
窃以为,留存的都是经典的。每一款紫砂壶可以说都蕴含着制壶人及前文人的学养、品格、性格、才情,那壶身线条正如同先人遗留下的轨迹,有呼吸、有心跳。面对它,如果我们心中流淌的是一种感恩和感悟,或许你收获的将是先人们的人生智慧结晶。
(责任编辑:大润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