炷香燃而不浊,一盏茶苦而不涩,一曲琴音抚人心。在我看来,茶人与禅人多在追求“无”的境界,“缥缈凌空去,悠然随风还”。人心好静,世而欲牵之,常能造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神自清。长久之乐,绝非于喧闹自省,亦非与浮华共朽,源于光明心力之宁静。
茶本为荼,发乎于神农之时,闻名于鲁国周公之际,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古以来,奉茶便是中华民族热情待客的表现,晋代王蒙的“茶汤敬客”、至今仍传为佳话。一杯香茗奉予座上之宾,来表达以茶会友,谈情叙谊的至诚心情。与客奉茶这种习俗,就如一条洁白的哈达,虽缠绕于颈项,却萦绕于心间。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汉乐府《陌上桑》中对家人罗敷的一段描写,而罗敷所处的时代正式茗饮始兴的汉朝。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我国茶服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齐纨鲁缟,蜀锦吴绫”到“不问道俗”。从唐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与宋徽宗赵佶提出的“清和澹静”,到明代喻政提出了“淡远清真”,清代则完全是“和真礼朴”。
纵观我与茶相关的艺术绘画作品,在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宋徽宗《文会图》等古代著名茶画中,都在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历代茶事活动中的服饰之美,从历史来看,包括日本茶道的和服,韩国茶礼的韩服,事实上都是源于中国的唐朝服饰。
上下五千年,悠悠岁月数载,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服其实都具有当时典型的文化特点,由华贵典雅到清新素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长的故事。
唐朝时期文化开放流通,茶文化从僧人、道士、文人之中逐步兴盛于宫廷,茶服也随之华贵典雅,着装多华美刺绣装饰。
宋代,文人中开始出现了专业的茶社团体,甚至连皇帝也开始倡导茶学,从而滋养了品类繁多的茶文化形态。宫廷茶宴隆重奢华,服装华美,文人士大夫追求清雅高逸,着装宽袍大儒,服饰少纹饰。
元代时,茶事活动越发归于平民化,民间穿着随意,茶事普及,茶文化也脱离了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欣赏的事物。
明代文人更爱清雅之境品茶,服饰自由随性,清雅脱俗,总似天庭中的谪仙之姿。
经此,大家看到的现代茶服大多是旗袍,而真正的现代茶服兴起应追溯到上世纪80年底,茶文化在海峡两岸蓬勃成长,由台湾萌生的“茶艺”文化引入大陆并风靡大江南北。作为茶文化的一种演绎形式,茶服变得不可或缺,但纵观其数十年来的发展状况,茶艺表演采用的服装,或旗袍、或蓝印花布衫,乃至前些年唐装流行后,茶服的样式尽管也多了起来,但基本还是以仿古为主,甚至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戏服,等同于影视剧中一些所谓的古装,欣赏茶艺远不如生活常态的惬意,只适用于舞台表演,不能真正表现奉茶的尊敬与品茶的悠然。
近几年来,茶服抛去华丽的款型与极强舞台感的装饰,走起了质朴、舒适且大方的路线。这些变化与近久的茶文化兴起有关,多取自茶固有的“和、静、清、悠”特点,材料更是远离以往的丝绸锦缎,以棉麻、粗布制作,吸收汉服的宽适庄重之美与唐装的流长悠扬特点,并融合清透色彩,淡雅之致。现在的茶服适用于茶人们悠游自在的茶事着装风格,也适用于现代人崇尚自然、素朴的个性。无论品茗,弹琴、读书、访友、论道、参禅,万般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