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花器亦称“塑器”,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范黎明认为,这是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经过艺术加工设计成器皿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造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象变化为造型的部件,或者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对动植物的自然形态很有情切感,因此,艺术家们经常结合它们的自然形态,采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对艺术作品进行造型装饰,而利用得天独厚的紫砂原料设计制作的紫砂陶更能反映出人们的意念,尽显自然之趣与自然之美。
紫砂历史记载的第一件作品是花器——“树瘿供春壶”,造型灵感源自大自然,是将古老的银杏树干上的瘿结捏塑成壶型,整体完美,质朴苍古,嘴巴有天然妙成之趣。壶体表面七凹八凸、生动别致,树皮纹理的表面与制作中残留有丰富的指纹,显示了最原始的手工制品的韵味,因此前人早就称颂为“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的艺术珍品。此壶的设计制作完全符合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理论,是仿生学的典范作品。供春壶的问世,为紫砂花器的造型艺术开辟了道路,并在紫砂花货的发展史上起了良好的开端作用。至清代,紫砂花器作品更为丰富多彩。康熙晚期的陈鸣远所制的“弯把梅桩”形象生动别致,嘴把气势横生,花枝疏影,横斜之中极富有傲霜斗梅的精神气质,制作用功精细入微。现代国家级大师汪寅仙所制的“鸣蝉斑竹”等众多作品,也都是在自然界万物的形态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艺术提炼加工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紫砂花器又有全新的表现,它更多地强调创意、情趣以及作者的个性,达到“画中壶”、“壶中画”,壶画合一的诗画意境,闲情逸趣中兼有中国书画之气息。如著名的“农家乐园壶”,以生活中常见的形态优美的南瓜作壶身,通体布有南瓜的正叶、反叶、侧叶、残叶、嫩叶,芽蕊细嫩,手法细腻。“瓜叶包藤枝为嘴,另取一藤作壶把”,瓜藤节疤刻画细致,老藤新叶各有精彩。另塑一青蛙、二瓢虫,在柔风中、在动静中,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景画跃然壶上。另如“岁寒三友”、“明月松间照”、“葫趣”等都是画与壶、壶与画的艺术结合,如诗之画,自然之壶,一切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
在宜兴紫砂陶中,无论从创作的艺术性或制作工艺品的难易度来看,紫砂花货都是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因而收藏紫砂花器精品,更能彰显文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