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具体分类类别
瓷器以瓷土(中外学者称之为“高岭土Karlin”)为胎料,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比陶土的含铁量低。烧成温度比陶土高,大约为1200℃左右。胎体坚固致密,表面光洁,薄者可呈半透明状,断面不吸水,敲击时有清脆的金属声音。
紫砂壶茶具以陶土为材料,含铁量高,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质性特殊的紫砂壶陶土,质地细腻,且颜色鲜艳,紫砂壶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3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壶泥也称“五色土”。紫砂壶器成陶火温在1000~1200°,质地致密,既不渗漏,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缓慢不致烫手,即使冷热骤变,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壶壶泡茶,香味醇和保温性好无熟汤味,能保茶真髓,一般认为用来泡台湾的乌龙茶,铁观音等半发酵茶最能展现茶味特色。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的茶具,属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明代的张谦德就把金银茶具列为次等,把铜、锡茶具列为下等。常见的金属茶具有金银茶具、锡茶具、铜茶具等。
漆器茶具是以竹木或它物雕制,并经涂漆的饮茶用具。所使用的漆采割自天然漆树,对液汁进行炼制并掺进所需色料而制成的。
漆器茶具现在主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所生产的漆器茶具绚丽多姿,有茶壶、茶盘等,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艳如红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更加艳丽动人。
竹木茶具是指用竹或木制成的茶具,采取车、雕、琢、削、编等工艺,将竹木制成茶具。多制成茶罐、茶则、茶海、茶筛、茶盒、茶则、碗、涤方、茶、具列等。另外还有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精选竹子,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往往用作馈赠礼品。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主要产于竹木之乡,遍布全国。
玻璃茶具,顾名思义,就是用玻璃制成的茶具。按其加工分类,司分为价廉物美的普通浇铸玻璃茶具和价昂华丽的刻花茶具(俗称水晶玻璃)两种。玻璃茶具大多为杯、盘、瓶、水盂等制品。由于玻璃茶具透明,因此用玻璃茶具冲泡龙井、碧螺春等绿茶,杯中轻雾缥缈,茶芽朵朵、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浮沈,赏心悦目别有风趣。
果壳茶具是指用果壳制成的茶具,工艺以雕琢为主,使用葫芦、椰子等硬质果壳加工而成。可制成水瓢、贮茶盒等。如陆羽《茶经》就提到用葫芦制成瓢,一直沿用到现在,葫芦水瓢在中国广大农村还时常有见。水瓢主产于北方,椰壳茶具主产于海南。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