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温”是指某种紫砂泥料能承受的最合适的烧成温度。朱泥吃温最低,其次是红泥,团泥最高。同一种泥料,由于产地分布、炼制方法、陈腐时间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吃温。使用同类而批次不同泥料前,须先烧制试片,摸索该类该批次泥料在不同窑温中烧制的效果,以求最佳。
如果与最合适温度相差10℃,就会出现“欠火”和“过火”。“欠火”是指泥料没有“吃”到应有的温度,壶表看起来发灰,声音也有沉闷之感,胎质较为疏松,没有完全烧结。“过火”是指窑温超过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温度,壶体变形,表面气泡,还会有大量的铁质结晶。
理论上某种泥料最完美的烧成温度点是唯一的,但实践上的烧成温度大都是在这个点的上下区域内。泥色在烧成区域的高点和低点,相差会很大。
窑温过高,壶坯会变形成为废品,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窑烧白光”。温度过高,紫砂泥中所含石英会玻璃化,在自然光照下不会有几种反射的色光。
反射的色光越丰富,表明泥质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单一的,肯定不是好泥质。好泥质的另外一种现象是,用开水注入壶中,能使壶的泥色变深,俗称“显色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