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对宋钧瓷的“紫口铁足”形成机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胎质含铁量大,高温烧造过程中铁无素被氧化呈现紫褐色”,造成其出现“紫口铁足”的现象。笔者对所藏的两件宋钧瓷观察发现,“紫口”颜色较深,底足“铁色”亦深,二器的“紫口铁足”现象都比较明显。但是,其形成机理与胎内铁元素氧化呈色理论不附。对花口洗的“紫口”及粘连部位露出的较明显的“护胎釉”对比分析认为,宋钧瓷的“紫口铁足”现象应是施用的褐色“护胎釉”所致。
观察表明,粘连处的“护胎釉”颜色与器口边缘、底足呈色基本一致,只是口部由于被薄釉遮盖后所呈现的“紫色”要略浅一些。因此,“紫口”的形成应是高温下釉料流淌,口沿处釉料稀薄而呈现出褐色“护胎釉”的颜色,并非胎质内铁元素氧化所为。再者,器物口部胎料由于被釉料遮盖,不会与空气直接接触,即便含铁量高,也不会被氧化而呈现紫褐色。
从施釉工艺看,早期钧窑的先在素胎上施一层褐色“护胎釉”,以达到掩盖坯面粗糙和污点的目的,然后施加钧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