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紫砂与茶文化

时间:2023-12-23 15:14来源:未知 作者:玲儿浏览: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那时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根据茶史上记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当时茶具器型的发展受茶饮方式的制约。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茶文化的焦点已经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形式上来。紫砂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因时而生,然而紫砂壶能够风
普洱茶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那时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根据史上记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当时茶具器型的发展受茶饮方式的制约。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茶文化的焦点已经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形式上来。紫砂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因时而生,然而紫砂壶能够风行数百年,最终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可以说是由紫砂的特性所决定的。
 
   精于茶道之人有种流行的说法,品茗,能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休闲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选择。由此而来,闲时品茗修行的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谙茶道之术,若无称心如意的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绝好的茶,也是暴殄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茶友面前,何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会如是回答。然紫砂谓何?
 
   紫砂盛行于陶都宜兴,脱胎于一般日用陶瓷。宜兴盛产一种特殊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但其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被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论及紫砂的起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一诗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因此普遍认为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1976年在宜兴丁蜀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为北宋时期,这也可作为佐证。随后紫砂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而这个春天延续了差不多数百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明清时的发展,紫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结缘,成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
 
   紫砂作为艺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恰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
 
   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致密,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虽老壶、旧壶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朱泥壶除外),而热天盛茶则越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的美誉。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文化 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工艺 饮茶 茶具 茶道 冲泡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文化——泡茶
中国茶文化——泡茶
中国茶文化——制茶
中国茶文化——制茶
佛国大理最早云南茶文化初步整
佛国大理最早云南茶文化初步整
将每一种不甘都化为回甘:我天
将每一种不甘都化为回甘:我天
推广茶文化请先构建自己的茶知
推广茶文化请先构建自己的茶知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虎门分会成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虎门分会成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广州人的饮茶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广州人的饮茶
一文带你了解从古至今的茶文化
一文带你了解从古至今的茶文化
东莞首届铁观音茶文化节期待你
东莞首届铁观音茶文化节期待你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中)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中)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下)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下)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上)
喝云茶--品民族茶文化(上)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