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是我国的“陶都”,同时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紫砂壶产地。宜兴的陶文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玉器、青花瓷、宣德炉等传统工艺 美术品类,紫砂壶算是历史较短的一类工艺品。无论是不是宜兴人,都明白在改革开放甚至90年代之前,紫砂壶只是在普通商店里销售的实用器和工艺品。
宜兴紫砂壶开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彼时它虽然造型优美,颜色典雅,但还是流传于太湖周边的实用品,明清两代是瓷器迅速发展时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 技术虽得到飞速发展,但由于流传范围较小,并未成为收藏投资的主要品类。中国近代史上连绵的战乱,更使得紫砂壶这种“雅士文化”下才能发展的小品类艰难生 存。这种情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壶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据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时建明对记者透露,由于战乱使得从事紫砂壶制作者只有五十 多个人,其中十几位为技艺娴熟的老艺人。在政府的扶持下,老艺人成立了合作社,开始了紫砂壶的生产,顾景舟等一代宗师也被聘为“技术辅导员”。这时期砂质 优良,精品迭出。这时的紫砂制作工艺可以说的紫砂制造工艺能够流传到现在、发扬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后,宜兴紫砂工艺厂成功改制。一家国营企业的关闭换来了如今七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民营、私营、股份制甚至中外合资的紫砂厂。而此次改革也 极大地调动了紫砂壶从业者的积极性。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两岸关系的改善,来自台湾地区的收藏家发现了宜兴紫砂壶这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大量台湾收藏 家争相对优质紫砂壶的购买极大的带动了紫砂壶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当时靠紫砂壶发家的宜兴人初步尝到了甜头,由此紫砂壶也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以前,由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停滞以及两岸关系几经波折,紫砂壶一度在宜兴变得无人问津。2005年之后, 随着民众生活进入小康,江浙一带更是再度兴起“茶文化”,紫砂壶再次“由冷转热”。此次也恰好迎来了紫砂壶全行业中小企业改革,多家国营紫砂工厂转制成股 份制或者民营企业。根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堂的介绍,现在宜兴的紫砂厂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就有八家,5000万以上的有二十家,这些紫砂厂每年给宜兴 带来2000多万的税收收入。由此,紫砂壶行业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第三次“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