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的泥质是入目的第一要素,也是能否在使用中增添美感的主要因素。紫砂泥是红泥、紫泥、本山绿泥的总称,这三种泥由于矿区、矿层的分布不同,烧戌时温度稍有交错变化,其色泽就变化多端,有紫色、紫褐色、红色、米黄色多种。现代化工技术介入,在基泥里加配 : 弋各种适量的化工着色剂,其发色效果也不同,能生出诸多泥色来,如古铜色、墨绿色等。色泽外观是泥质外现的直观感觉,完全听凭个人的喜好而定。
紫砂壶的价格悬殊极大,从十几元到上千上万,这内中的因素很多,其中泥质的好坏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来说,所有的紫砂泥做成的茶壶都能泡茶,但便宜的茶壶因为所用的泥质相对较差,不够纯净,成品的自然色泽也就不够理想,相对较暗、较闷、较死,有种僵化、板结的外相。价格便宜的茶壶、茶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些产品泥原料完全改变,属注浆产品,大批量生产,其外观效果与紫砂极相近,但烧成后,它的属性应为炻器,断面有玻璃相,不透气,失去了紫砂壶储香透气的优良特点。
现今有一种调砂泥(包括粗砂、细砂)做的壶,表现粗犷风格的材质特点,手摸上去有颗粒不平感,与光滑平整的细腻风格相左。这种壶给人以新颖的艺术感觉。
决定泥质好坏的另一个条件,就是火候,现在虽是科学控温,但泥料各有恰好的温度,亦需多次测试才有把握,故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需说明,凡正宗的紫砂泥烧戌时要稍嫩一些,在泡茶使用时很容易养出效果来。不到温度的壶,现在常用再烧一次的方法来弥补,内称“复火”,但容易“惊开”,出毛病,要有经验才能掌握。
明清、民国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料矿区在黄龙山黄石矿下(部分红泥原矿在赵庄),开采全部凭借人工,而非机械作业,产量虽低但往往选料精细,容易分清高、中、低泥质。就高档壶用泥,其加工也较繁复,陈腐时间长,泥色相对温润凝重,不作任何加工,人手便光润古雅。一些存世老壶泥色极其温润,除了养壶得当外,其本来的泥质就好,是基本原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