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漫谈长盛不衰的石瓢壶

时间:2024-01-0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宜兴紫砂壶,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石瓢壶这种款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欢迎,且长盛不衰。背后必有其艺术价值和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的成分。 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
宜兴紫砂,造型多变无穷,品种数以万计,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石瓢壶这种款型自产生以来。就受到欢迎,且长盛不衰。背后必有其艺术价值和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的成分。
 
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个人认为,石瓢之所以长盛不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简洁实用,这是实用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紫砂作品虽然巧妙、精美。但过于繁琐,使得束之高阁,只能够用来欣赏,丧失了使用功能。这样的款型是无法流行的。而石瓢简洁、实用本身就是一重要的审美要素。
 
第二,质朴典雅,质朴是与简单相合,但典雅却并非简单所能达到。只有将简单的成分加以巧妙地组合方能点石成金,形成雅趣。
 
第三,刚劲中富于柔美。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也是受壶友欢迎的最重要原因。
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后世儒道互补,道家的观点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形成了这种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特有审美习惯,它不仅对我国的书法、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对社会文化发生了作用。
 
且看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作品中,石瓢也不少,顾景舟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
 
1948年,顾景舟主动精心制作五把石瓢壶,壶坯轻舟运沪,戴相明携壶坯随江寒汀至吴湖帆家书画,吴湖帆饱墨执笔悬腕在五把壶坯上各题诗句,四把壶上各画型态相异之竹枝,第五把壶则由江寒汀画寒雀一只相赠吴湖帆。 画成,仍由戴相明交货船带送顾家,由顾景舟亲自镌刻完成,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珠联璧合,完美至极。 这五把壶景舟先生除自留一把外其余四把慨赠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
 
自然,爱壶之人必爱,爱茶人,性喜幽。而且这类人群往往有着良好的修养,并在品茶养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这个群体定深谙此中国文化之精髓,他们的审美观点同样有着这个倾向。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瓢这种刚劲中带着秀美,柔和中显韧力的特点就恰好迎合这类人群的需求,受推崇自然在情理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紫砂壶  石瓢壶  工艺  壶友  品茶  紫砂  茶人  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石瓢壶底部有一圈明显的圈痕,
石瓢壶底部有一圈明显的圈痕,
石瓢壶,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石瓢壶,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紫砂壶中,石瓢壶为何经久不衰
紫砂壶中,石瓢壶为何经久不衰
一几一凳一壶一盏的闲云之情
一几一凳一壶一盏的闲云之情
岁月像是一壶普洱茶
岁月像是一壶普洱茶
玩紫砂壶的体会
玩紫砂壶的体会
好茶 好壶 好水 好人.
好茶 好壶 好水 好人.
泡壶茶让时间慢慢从壶中流走
泡壶茶让时间慢慢从壶中流走
上新桥壶的由来
上新桥壶的由来
紫砂壶上刻绘的寓意
紫砂壶上刻绘的寓意
刻山居圆壶
刻山居圆壶
紫砂新壶该如何开壶
紫砂新壶该如何开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