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 漏
到处流传着拣漏的传说,人人都想拣漏,这种时时想着拣便宜的心理,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心理,有时不仅漏没有拣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遭到骗局和损失。
有拣漏的念头并不错,只是拣漏是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辛勤的四处奔波寻觅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的奇迹,是凭知识、经验和眼光而获得的以外收获,而不仅仅是轻易地买了个便宜。所以拣漏的理念首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勤奋勤奋再勤奋。
如果瑕疵的情况不至于影响实际使用,也不严重影响全壶的整体美观,这样的漏值得拣。古壶的收藏尤其如此,一把壶的胎土及工艺的精妙之处是不会因为这些下瑕疵而减损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很少见了,就是卖给你壶的人本身不识货。这个情况在目前来说基本不会发生了。所以,往往你以为拣了个漏,偷偷地笑,其实心里比你笑得更开心的是古玩商,只有他知道,你不但没有拣漏,反而被他宰了。
当然,拣漏不是没有的,拣漏最重要的还是看你与精品有没有缘分。文学家陆文夫、张洁拣得名壶,就是紫砂壶收藏界著名的拣漏故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文夫还信奉“玩物丧志”的信条,虽然也常逛古董店,但在“偶尔为之、有实用价值、不超过一元钱”三项基本原则的约束下,并没有买过多少古董。
一次,他在小摊上看到一把鱼化龙紫砂茶壶,造型浑厚,紫黑而有光泽,便花八毛钱买了下来。这把壶陪伴他几十年,直到1990年,制壶名家偶尔造访他,才发现是清代制壶名家俞国良的坞灰鱼化龙壶,是难得的传世珍品。
张洁得壶的过程也很平淡,她本来是要到天坛买熬中药的罐子,走过一地摊前,见有玉石,便驻足片刻,摊贩趁机向她推销玉石。她发现旁边摆的两把茶壶,眼前立马一亮。
这两把壶虽然污迹斑斑,布满茶垢,但壶的造型,却有一种不同凡俗的气质,直觉告诉她,这是好东西。摊主两壶各要一百元,她先砍了一半,最后以每把六十元成交。回家擦拭后查阅资料,才知道是紫砂壶艺一代宗师时大彬所造,为珍惜名品。
有人说,此壶曾流落于天津、北京的地摊,多少人对它视而不见,若不是张洁一张慧眼,还不知它要在风尘中晃悠多少时日。
拣漏本身就是一种邂逅。除却陆文夫偶然的机遇不说,如果是常玩紫砂的人,练就一双慧眼绝非等闲功夫,要交学费,要有滚过刀山的疼,要有九蒸九晒、失眼赔本的经历。然而一旦有了火眼金睛,便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了。
对于拣漏,收藏者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有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