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们按照他们各自心中所熟记的流传下来的图谱,在成形的坯体上绘制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是因照它的器型不同,而单独构思的。同时,建水紫陶的工匠们也绝不允许在两个相同的器型上绘制相同的图案。所以每个建水紫陶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案绘制完成以后,小小的足刀就开始派上用场了。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他们手中的足刀在图案的边缘进行刻划,并将图案中的坯体挖去。这个步骤,工匠们称为阴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完成阴刻装饰,又要使坯体不变形,这就要求在整个刻划坯体过程中刀尖一刻也不能离开坯体。那把刀就像脚一样在坯体上连续不断地行走,“足刀”也因此而得名。工匠们下刀的力量完全凭个人的感觉,整个器型薄厚并不一致,刻深了会穿透坯体,刻浅了则无法填彩。近年来,为提高阴刻的效率,工匠们琢磨出来了空心刀,使大面积的阴刻图案能够尽快完成。
阴刻为下一步填彩作好了准备。填彩的材料完全来自五彩山的彩泥,而且不加任何其他颜料来调色。每一处空档要填入什么样颜色的彩泥,完全取决于工匠心中的想象。那些儒雅的图案和书法字体,在工匠们眼里都像花一样的美丽。彩泥要调制成一定的粘稠度,太干会压坏坯体,太稀又会造成填充不实,在烧制过程中会脱落。看似简单的这种填彩工艺是工匠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摸索才逐渐成熟起来的。
经过工匠们用填彩刀反复的抹平和挤压,此时的彩泥已经和坯体融为一体。经过阴干之后,工匠们会通过修坯的方式将多余的彩泥刮去。等待这样一只装饰好的建水陶坯体将是烈火的考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