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解读中国最古老的茶器制作工艺

时间:2020-09-10 16:39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金属用具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
金属用具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金属器处处都透着稳健之气,无论是粗狂豪迈还是精雕细琢,都流露着它本身的硬朗风貌,而器物的工艺更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耐人寻味。
 
金属茶器的打造,难就难在热锻、冷锻、錾刻、木纹金这四大工艺。
热锻对温度的要求极高。
铁需要极高的温度才会融化,所以注入的铁水高达1000度,凉却后才得以初步成型。为了防止被锈腐蚀,需要将初步成型的金属放到高达800-1000度中的炭火中灼烧氧化,并且做过防腐蚀处理的金属还要经过一道工序,在金属表面涂抹一层铁浆。
 
手工艺者为它取了个名字,叫作“御齿黑”。对于一些特别的金属来说,还需要用手工慢慢的敲打出来。
 
有人算过,一件金属制作完成的过程前后大约2个月的时间。这样做出的金属,每一件小物中都透着一股子灵动的味道。
 
冷锻难在它的成器成型不加任何热度。
一块铜,一锤一锤,反复锤打上个把月的时间,真正打出的艺术。这里面包含了千百年来古人技艺的传承,有手工匠人的心思、厚茧的双手、岁月的质感、手工敲打的印记,大大小小的捶点,诠释着铜器的手作灵魂。
 
而这种锻造金属的艺术比起模具浇筑的要更贴近自然,其中一些自然的肌理,往往最是耐看,也最为纯粹。
 
錾(zàn )刻工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金银器上的一些錾刻文、镶嵌和金银错等文物标本可知,錾刻这种技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此种工艺以其操作过程复杂,技术难度大,要求操作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绘画、雕塑的基础,又要掌握钳工、锻工、板金、铸造、焊接等多种技术,对传统文化还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且非经长期刻苦的学习和钻研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故从学此艺者不多, 錾刻作品也难得一见。
 
木纹金金属工艺的日文中译为“木目金”,英文为“Mokume Gane”,意为木材的眼睛,就是木材的纹理、结瘤等;算是对木纹金比较贴切的描述。
 
木纹金自打一出身在低调中透着瑰丽的色彩,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不同颜色的金属重叠之后再高温高压之下熔融,之后经过锻打,敲击,锯锉等工艺技法使不同金属之间的颜色层层叠加呈现出漂亮的肌理纹路,这种巧妙地运用了不同金属的色泽制作出木材纹理的视觉效果,给单一的金属器皿增添了如交响乐般的美丽篇章。
 
金工茶器具从粗糙到精细,从罕见到常见,在历史社会上占据着极大地分量。成型成器变化万千,匠人与手工艺人对物品与技艺不断提高、升华、传承。
然而,直至今日在技术与工业化的冲击下,这种流传千年的手作工艺已渐渐被取代遗忘。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工艺 茶叶 饮茶 茶具 历史 制作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紫砂壶冷知识:什么是粉浆工艺
紫砂壶冷知识:什么是粉浆工艺
紫砂泥料的调砂工艺及效果详解
紫砂泥料的调砂工艺及效果详解
普洱茶中的"筑茶"工艺
普洱茶中的"筑茶"工艺
六堡茶制作工艺里的堆闷、焗堆
六堡茶制作工艺里的堆闷、焗堆
熟茶工艺发展简述
熟茶工艺发展简述
绿茶与普洱都有杀青工艺,但为
绿茶与普洱都有杀青工艺,但为
关于熟茶工艺,那些你想知道的
关于熟茶工艺,那些你想知道的
喝茶喝的是属性,而不是工艺。
喝茶喝的是属性,而不是工艺。
细说茶叶揉捻的目的和方法,让
细说茶叶揉捻的目的和方法,让
白茶的产地、特点、加工工艺、
白茶的产地、特点、加工工艺、
紫砂壶的工艺是否能反映泥料的
紫砂壶的工艺是否能反映泥料的
认识白茶的产地、特点、加工工
认识白茶的产地、特点、加工工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