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制作
所见紫砂罐皆为光素几何形,非方即圆。其中又以圆器居多,有大口短颈、小口长颈之别,腹身有广肚敛足、有鼓腹球形、有折肩直腹,亦有上侈下敛、器底外撇 者。一般,罐底平整者,年代较早﹔底部有圈足者,一般皆作假圈足,应是入清以后,制器日趋讲究之故。方形器则有四方(正方、长方)、六方,未见八方以上。 多作上宽下窄的下削形,显得英气勃勃。方形罐偶有假圈足者,但多半为钉足形式,有四钉、六钉之别。
二、造工
大抵采用拍身筒成型及泥片镶接法,早期制器尚有木模、泥模镶接法。小囗瓶于内壁肩线处,常留有两段泥片镶接痕迹。通常内壁接缝处的脂泥并不刮修,原始味较 浓。年代越早者,造工越粗放,反之,越追求精工者,年代较近,内部造工也比较讲究。据史载,明弘治、正德年问(1488—1521年)宜兴湖□九里山金沙 寺僧,常与缸瓮匠户往来,因而以制缸方法,洗练澄泥,烧造壶具。可见制缸匠师实对紫砂壶之滥觞饶有启发,对制缸技艺进行研究,当有助于紫砂茶壶的溯源。
三、装饰
在泥料方面,以紫泥为主,朱泥次之,段泥及其它泥色最少。早期为原土原矿并掺以粗砂,稍后则见掺砂、铺砂、绞胎、贴泥、开光、印纹、点彩、满彩等,各类装 饰技法同见于紫砂壶。以装饰手法观之,肩线的处理有的贴饰一圈同心泥片,有的还刻出大小如意纹或柿蒂纹,手法是在贴上泥片后,以半圆形工具将不要的泥片剔 除,使其形成全以半圆弧,或凸或凹所构成的如意状纹饰。
四、款识
绝大多数的紫砂罐均不见落款,当然,有部份是钤于盖面上,随着罐盖的佚失而失传。作为日用器皿的一种,早期紫砂罐是毋需落款的,然而随著作坊之间的竞争,品牌意识觉醒,渐渐可于罐身看到各式印记,此一时期应在明末清初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