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这短短的一句诗,不仅道出了紫砂壶的绝妙功能与韵致,也是紫砂壶创始的有力记载之一。系出于 阳羡的紫砂,并不是机缘巧合的结果,而是中国茶文化的大环境中所产生的突出成果,也是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给人良好的使用功 能,更在于能给人感官上的艺术享受。异彩纷呈的造型,含蓄隽永的韵味,以及深厚沉重的文化内蕴,都是它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
紫砂壶源于民间,是传统文化强有力的表现之一,其自身所积累散发出的传统格调美,是其永久的魅力依存。发展到今天,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多样的现 代艺术手法的运用愈加广泛,使得紫砂壶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以至后现代的风格,然而作为反映其初衷及历程的经典传器却依旧有着源源不断的前进趋势和发 展生机。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种古老艺术生命的紫砂传器,在现代艺术风盛行的时代环境里,究竟具有着什么样的存在发展价值?这一存在发展价值又具有 怎样的作用,让一代又一代的艺人直到今天,仍懃懃恳恳地执着于对它的追求和创造。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文化和审美两个部分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对文化的表现作用。
紫砂壶不是一种散漫的艺术形式,它是具有完整文化体系的。因此,它的存在发展必定与其所表现的文化息息相关。而根据紫砂壶的特性来看,它所表现的文化主要有茶文化与壶文化两种。
茶文化历来被认为是紫砂壶发展的源泉,正因为人们有了喝茶的喜好,才应运而生了紫砂壶这一生活智慧的产物。而自它从茶文化脱颖之初起,就一直是以传统器的 形式存在的,在明代中叶以后再度盛行的饮茶之风中,又以集书法、篆刻、诗词、绘画于一身的文人气质成为了茶文化的独特标志。传统紫砂器应茶文化而生而存在 而发展,必然也对茶文化的意义有着深刻的表现。茶文化融儒家、道家、释家文化为一体,其清雅、冲淡、平和的特点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所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 基调。而传统紫砂器则紧紧跟随其下,至始至终地推崇一种灵活的、理智的包容主义,不走极端,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又不动摇自我存在的意义,能令人 由茶而思及壶,由壶而思及茶。
壶文化是紫砂本身的功能特性所体现出的文化,亦是由其艺术价值所延伸出的独特文化形式。在古代,饮茶并不像今天这么普及,因此有闲情逸致来饮茶的人,多半 是王孙公子,文人骚客。因而围绕着这种需求所产生的紫砂传器,都带有浓厚的风雅意趣与文人气质。这是壶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点,也是它提升文化境界的用意所 在。紫砂传器正是透析了这一点,千百年来,不断吸收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从普通的生活用具,一步步提升为今天的艺术上品。
二、中国传统审美的表现。
审美是评价事物,获得美感的认知活动,其意义主要在于引导人们去创造美和审美学。中国传统审美是在传统哲学的引导下产生,文静、简易、中正、平和,逐渐成为了这种审美的标准。
紫砂传器是伴随着历史所成长起来的,扎根民间,尚理崇文,深受传统审美的熏染和滋养。从儒家所认为的审美来说,中庸之美便是其核心。中庸深刻定义了中国传 统的文学艺术风格和审美观,所以《礼记.乐记》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 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一思想贯穿于紫砂传器中,尤其是对于以素心素面取胜的光货来说,"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追 求。而在色彩的运用上,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更是充分把握临界点的中庸之美的体现。
而道家对于"取法自然"的最高层次的崇尚,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自然、幽野、闲远之美,也在紫砂传器中的以表现。道家美学注重于对审美心胸的表现,是由 人内心深处所阐发的一种性情之美。庄子《天道》篇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 德之至"。传统紫砂花货截取自然风景为题材,或捕捉梅兰竹菊,或采用瓜果鲜蔬,无一不彰显着田园雅趣,精神自由,摆脱了是非善恶的束缚,知觉得以专一、集 中地将全部的精神投注到观照对象上去,致力于探索人生中纯真美好的一面,反映了无为、无执、冲虚的清净之美。这就是道家美学所要求的无限自由,返朴归真, 与道同一的性情美。
紫砂传器充分显示了文化与审美并存的艺术价值观,诠释了艺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极致地反映了对艺术深度和广度的追求。在今天各种艺术潮流风行的情况 下,价值观、生命观混乱不堪的局面中,紫砂传器仍旧能以高昂的姿态坚持着自己的所在,不同化,不屈服,不随波逐流,持之以恒地贯彻着自己鲜明的艺术风尚, 在存在和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以脱颖的面貌、澄澈的胸怀,攀登着艺术的高峰,笑傲着艺术的人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种境界,一种天趣,一种令人感到 其味无穷、美不胜收的审美感受,就是紫砂传器永不磨灭的真谛。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