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陶土来自于碗窑村以西 五公里的五彩山。以富含氧化铁的红色黏土为主,泡水滤浆后形成紫红色的陶泥,另用含硅的黄、青、紫、白等天然彩泥配置而成。因建水陶泥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较差,所以不能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形,只能手工拉坯成形。
但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很多建水窑的成品并不是只有这几个正色,是哪些原因影响着这些泥料的呈现变化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泥料问题及其配比
从五色山上取回的是土,取回去的土到配比成泥料这是也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首先将五彩陶土分颜色堆放晒干,然后敲碎成粉末状,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再经过筛,筛弃粗砂杂质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经过搅拌淘洗,待含砂。
泥浆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再次淘洗,滤去砂质。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已经是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都要很仔细地配制不同颜色的陶土,因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颜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颜色的陶土配制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
2.烧制中窑变
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1200°C,古时用龙窑,现在多为气窑和电窑。因陶胚中的呈色元素含量多变,高温下会产生意外的色变和花样,形成不可预期的窑变。出来的成品已经偏离预期的色彩。但有时又在预料之中。
3.无釉磨光
无釉磨光的三个程序:先去火皮,再打磨,最后是抛光。这里因为建水泥料的特殊性,只能把烧成之后的窑品用当地俗称的鹅蛋石手工对器皿表面反复抛光润饰。这也是建水紫陶的特殊工艺之一打磨的技巧和抛光的润滑度决定了它的光度和色泽,所以成品才有哑光、高光等之分。
手工艺品的多变性,包括好的,失败的作品,都是积累着经验,一个匠人一种态度一种作品。就像泡茶一样,起初我总觉得自己泡的没有别人泡的好,怎么把握也没什么不同。后来有人说,你慢慢懂了这个茶的茶性,便能泡出它最好的味道。
想来做陶这件事也是如此。从土到泥到烧制到其他工艺再到无釉磨光出成品。不光光需要懂的比例、程序、技巧。更重要的是懂得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窑品。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