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在永乐朝有所创新和发展,到宣德朝臻于鼎盛。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从大量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此时景德镇制瓷技术有很大提高。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成为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倍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潮的技术造诣。
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骤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的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从传世品来看,宣德时烧造的官窑瓷器,不但一般的制作精巧,特大之器也很成功。宣德皇帝本人雅爱艺术,擅长书画,对瓷器制作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民窑器物亦很繁杂,早年在江苏江西等各省陆续出土的一些民窑器物,其造型、纹饰、色彩等都深受官窑器的影响,因而,遇到这类器物,应当密切结合并借鉴官窑器的时代特征来分析断代。
造型纹饰特征
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无论大件小件,制作均甚为精致,及时器型很大也不觉钝重笨拙,其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宣德时期瓷器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而且内容题材广泛。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的青花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
时代可以上溯至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另外过去一般以为宣德青花中很少描绘人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人物场景,结合后来成化瓷中大量出现的以人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生动多姿的青花故事人物画奠定了基础。此时常见的工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宣德龙纹中翼龙的龙爪数为三、四、五不等。
宣德青花特征
青花----宣德青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闻名中外,至今仍被认为是明代青花瓷器之冠。在风格上,宣德青花不同于元代和洪武青花,与永乐青花却有着全面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从色料上看,他们使用的多为同一种进口料,技术工艺和装饰风格也颇为类似。从器型上看,永乐青花胎体轻薄,较为俊秀,圆器口边锋利;而宣德青花敦实厚重,圆器口边较厚。从釉面上看,永乐青花釉面晶莹光净,无桔皮釉;而宣德青花釉面肥臾,但多有桔皮釉。纹饰方面,永乐青花线条纤细,层次清晰;宣德青花线条略粗,画意豪放,青花色调更为凝重晕散。还有器足,永乐青花中圆器足脊齐平;宣德青花圆器足脊略圆。
宣德时期所用青花原料大致有如下三种:
1、“苏泥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者,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
2、国产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
3、“苏泥勃青”料与国产料结合: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浓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者,色灰暗犹如隐身在云雾中;也有浅淡鲜明的色调。这种混合料,以浓重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收到了突出纹饰层次的效果。
胎釉特征
胎体:宣德时期,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较永乐的为重。大器多厚胎,低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斑。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生硬而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处常可看到清晰的旋痕。琢器胎体一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还是能看出。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体开白色片纹,视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釉面:釉质与永乐相比,仍属细润,但多桔皮纹。就青花器而论,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成为“朦釉”,又较“唾沫釉”。清代仿宣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