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中期到明代万历年间前期,这段时期被称之为草创期,因为那时紫砂陶土才刚刚被人发现而利用。那个时期的人开始能把握紫砂泥的特性,能够制成泥片,逐渐形成了“捏塑法”、“打身筒”和“镶身筒”的基本成型方法。但由于还没有很深入的探索,所以制作出来的紫砂器具往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20世纪被挖掘出来的早期残片复原的紫砂壶中可以看出,其光彩比较单一,表里均无釉,并且常有火疵现象,但泥料要比当时的粗缸泥细腻。虽然制陶技巧并没有很好, 但从器物制作的工艺手法上,已经可以窥见明清紫砂壶的雏形。
例如壶嘴、壶把和的子的黏接采取了打洞捏塞法,将方形壶的壶颈头起线,壶嘴根部的菱花纹饰,以及壶把上系带小孔的处理手法等等,这些都为后来明代紫砂壶造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据明代周高起所著的《阳羡茗壶系》一书中可了解到,最早做宜兴紫砂壶的是湖父金沙寺僧,但其作物没有署名,后人无法辨识,直到供春开始才有了署名。在草创期比较有名的就属苏东坡设计的东坡壶和供春制作的供春壶了。可以看出紫砂壶从那时开始便受诗人和文人们的喜爱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