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的衰落期(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从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紫砂陶,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紫砂业还算稳定。至四十年代宜兴紫砂业可说是急剧衰落,步入绝境。
宜兴紫砂业,在民国十三年因受军阀混战的影响,曾出现陶工流散,紫砂陶产量急剧下降的局面,但次年又恢复正常。
自民国二十六至三十七年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宜兴后,蜀山等地窑场遭到严重破坏。窑业区的厂房被毁者达数百间,窑炉被炸者达十几座,剩下的也被日军占作炮台或碉堡。这个历史上曾有过「浓烟蔽空、红焰烧天」盛况的陶区,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陶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至四十年代·,全部制紫砂陶工仅剩二十余人,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肆、紫砂陶的复兴期(五十年代至现在)
紫砂陶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在历史上有过卓越的创造和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久享盛誉。由于战争等因素,昌盛近四百余年的紫砂业一度跌入谷底。1980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增加国际间经济合作、技术、艺术交流,又给紫砂事业注入生机。在宜兴紫砂取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在福建、安徽、浙江、延安、山西等地区也相继建成了一些烧造紫砂陶的厂矿。但就技术、工艺、规模、产量远不能与宜兴相比。
五十至七十年代期间,紫砂工业很快得到恢复。1950年底,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营处」,紫砂产品先后参加本地和外地举办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和华东土特产展览会,为产品打开了销路。1954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厂,江苏省政府任命顾景舟、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蒋蓉、吴纯耿等紫砂名手袒任技术辅导员。1958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上袁、潜洛等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翌年,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画家到宜兴设计迎宾壶、亚明四方壶;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也多次到宜兴订制壶器,并亲自在壶上镌刻书画。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因受国际、国内的一些因素影响,紫砂业走过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造型单调、品位不高,中、高档紫砂陶不多见。
七十年代后,紫砂陶生产开始回升,紫砂微型花盆外销日本,继之,紫砂壶艺、雕塑作品畅销国际市场。朱可心设计的梨式茶具被定为国家礼品。高海庚设计的集玉壶、扁竹提梁壶被列入出口高档工艺品。顾景舟所制的十三件“提壁茶具”、“僧帽壶”、“汉云壶”被定为长期保留作品。1979到1990年间,对外技术交流,经贸活动亦随之活跃,先后有二十一批四十九人次到美、日、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和举办展览,并进行操作表演,进一步扩大了紫砂工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 1983年“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金质奖,同年,顾景舟、蒋蓉、徐汉棠等十六位被评定为紫砂工艺美术师。1984年,工艺师李昌鸿、沈遽华夫妻合璧创作的“竹简茶具”和助理工艺师顾绍培设计制作的“百寿瓶”在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1987年顾景舟被轻工业部授予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89年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李昌鸿、沈遽华、李碧芳、汪寅仙、吕尧臣、吴震、鲍志强、谭泉海、储立之、顾绍培、何道洪等晋升为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
至1992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紫砂陶的专业工厂近二十几家,从业人数达三万五千余人,烧造紫砂陶的各类窑炉达五十余座。就宜兴地区专造厂有十几家,西望、双桥乡镇,已成了名符其实的紫砂村,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居民从事紫砂壶盆的生产。紫砂陶又进入了繁荣昌盛时期。
紫砂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随时代的进步,将谱写更新、更光辉的历史。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