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在明万历到明末年间,此一时期名手辈出,百家争鸣,如时大彬、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等,个个俱是一时之选。紫砂制作工艺和成型工具经过这些名家的全力探索,已然形成一套严密完备的体系,这也就是紫砂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茗注莫妙于阳羡砂壶”的重要原因。
现存文献中,对于明末清初时期宜兴陶器制作技艺记载最为详尽的史料,当为明末诸生周容所撰的《宜兴瓷壶记》。周容生性恬淡,耿介尚义,明亡后,曾一度出家。他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4年)来到陶都阳羡,与当地陶工有深入的交往。据考证,明末清初的紫砂巨匠许龙文,就是当年周容的重要咨询对象。《宜兴瓷壶记》不惟对制陶技艺做了详尽的记录,更重要的是理清了晚明徐友泉、陈仲美到盛清陈鸣远之间的风格转换变异。周容在此书中,对紫砂成型工具的描述为:“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用木重首作椎,椎唯炼土作掌,厚一薄一分,听土力……(余详见附件)”文中所述的这些名词,即是今日行话所谓的搭子、拍子、鰟鮍刀、明针之属,类别可达数十种,由此可见紫砂成型工具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然完整大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