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茶具的发展史

时间:2023-07-10 14:31来源:博客 作者:玲儿浏览:
茶具的发展演变和饮茶的产生息息相关,经历了从无到有、共用到专用、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饮茶的盛行,茶具在不断完善、发展,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唐代以前 最早的茶具同食具、酒具共用。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就提到洗净茶具,荼指茶,尽作净解,这便是茶具
普洱茶
 
    茶具的发展演变和饮茶的产生息息相关,经历了从无到有、共用到专用、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饮茶的盛行,茶具在不断完善、发展,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唐代以前
    最早的具同食具、酒具共用。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就提到洗净具,“荼”指“”,“尽”作“净”解,这便是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器具的史料。
    唐代
    到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更为讲究饮茶的情趣。茶具不仅作为器具,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讲究茶具的质地、艺术性,借以提高茶的色、香、味。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各种煎饮茶器,当时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具,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具,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可见唐代煎茶、饮茶之风极为盛行。
    煎茶来源于煮茶,是指将鲜叶碾磨成末,在水达到二沸时,放入茶末,水达三沸时茶便煎成。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保持最原始的味道。
    宋代
    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宋朝相对于唐朝,茶具更为简洁,除“金银为上”外,陶瓷也有很大的发展,同时点茶之风日益盛行。宋代最有代表的史料记载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用白描的手法画出了饮茶、备茶的12种茶具,并冠以特定名号,取名“十二先生”。
    点茶法在宋代成为流行时尚。点茶就是将茶叶碾成茶末放进茶碗中,注入少些沸水用茶筅调成糨糊状,再注入沸水,同时再搅动,直至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即可饮用。点茶在宋代也用于当时极为盛行的斗茶。
    元代
    元代茶具未能有很好的发展,主要保留了宋代茶具的特色。但由于元代游牧民族的关系,散茶开始兴起,茶具也朝着豪放、厚重方向发展。
    明代
    到了明代,茶的加工、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茶具也产生很大变革。景德镇的白瓷、青花瓷异军突起,开始在国内流行,甚至名扬海外。当时的瓷窑主要生产色白、精巧茶具,同时“茶洗”出现,“茶洗”形状如碗,底部有小孔,作饮茶之前冲洗茶叶用。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瓷紫砂壶,有“壶趣”一说。
    清代
    清代茶具种类基本与明代相似,主要以瓷器和紫砂为主,其中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最为出色。景德镇的彩瓷比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创制了珐琅彩、粉彩等新品种;宜兴的紫砂除基本使用外,还融合了绘画、诗文、书法、篆刻等新的艺术形式,使紫砂壶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四川的竹木茶具、福州的脱胎漆器等也相继出现。
    现代
    火山泥养生系列水具专为注重养生的人群量身定制,用水防病,以水养生,将养生理念贯穿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此水具为原矿土原生态水杯,五分钟普通水变成小分子团水,十分钟普通水变成弱碱性水。
长期饮用火山泥健康水不但有助于中和烟酒、鱼肉产生的酸性废物、消脂排毒、改善酸性体质、延缓衰老,而且还对痛风、便秘、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着良好的辅助预防和控制作用。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茶具 泡茶 煮茶 茶经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喝普洱茶怎么用茶具
喝普洱茶怎么用茶具
如何挑选瓷质茶具
如何挑选瓷质茶具
新买的紫砂茶具应如何使用
新买的紫砂茶具应如何使用
福鼎白茶具有降心血管疾病降血
福鼎白茶具有降心血管疾病降血
普洱茶具有文物古董收藏价值的
普洱茶具有文物古董收藏价值的
日本人却喜欢的不得了的建盏茶
日本人却喜欢的不得了的建盏茶
巧除紫砂茶具异味
巧除紫砂茶具异味
挑瓷器茶具要慎重
挑瓷器茶具要慎重
普洱茶具有降血压的功效
普洱茶具有降血压的功效
普洱茶具杀菌消炎的功效
普洱茶具杀菌消炎的功效
构成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的条件
构成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的条件
普洱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投
普洱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