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如乘兴登山,
一人漫步或三五成行,
皆得个中趣味。
或埋首前行,
或驻足观赏,
拾阶而上,
可览四重风景,
美不胜收。
第一重「识砂」: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玩壶一道,初窥门庭者,便是戏泥玩砂。已知紫段红拼,已知本山外山,已知黑青墨绿,已知红皮降坡…
然而一幕烟云却欲无还有地缭绕眼前,教人看得紫砂泥料似幻如真。明目越多,越教人割舍不下,生怕错过佳肴珍馐。这期间,你说是谁之过?
说化料来,道添加去,其实都是一片慕羡之心,谁不愿得一抔好土,撮成壶玩。料之繁复,教多少壶人乐此不疲,又教多少茶人望而却步。或得三两里手好友,矜矜求知,得法收壶在手,信心倍增豪语生,私下又不免惴惴。
此第一重景,已如乱花迷眼,大半要在此耗却一生,壶人可怜
第二重「析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那取巧的,于第一重浅尝辄止,大步踏过碧山暮云,便得横侧峻奇之景。紫砂壶虽是拙朴之器,却由精工制成。析工,便是舒开另一画卷,教君知道,阳羡非只依仗矿脉地利,更有技艺人和!
制壶的工艺看似轻简,其实繁复,所用工具就不下十余种,而且多为自制,甚至因形因泥而异。
玩壶玩工,重在析字,不观平直,不究合缝,拼身与转接曲柔,抿针共泥色辉映。先得一整,再慢慢品读艺人手工,久而久之,便得豁然开朗。
然有好事者,列一二三规条,荐四五六法门,竟将百千壶样赏器析工一概而论,实在武断的令人发指。所谓玩壶玩工,走不得捷径,还是先懂得如何做壶的好。
此第二重景,因其繁复无常,少有深究,多听旁人妄言,壶人可惜。
第三重「赏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紫砂壶艺一道,经手制而成,亦经手制而传。析工的功夫可孰能生巧,而成壶之意,养韵之法,却只能由艺人兢兢为学,代代相承。紫砂壶乃实用器,不可抽象求唯美,端捧倾倒之间,尽显用意。
壶人玩壶若只求工,则不明壶艺之法度严谨,形从何来。试问百年来创新器型者多如过江之鲫,而流传愈十载者,除却传统器,十指可数!不得不深思。
紫砂壶,看似手上细末功夫到了,随意挥就。其实离了法度,必生疑窦。玩壶顺眼不顺手,顺手不顺意,哪怕底料精工,终是觉得味同嚼蜡,品不出韵味。到了这个程度,约莫是登堂入室了,紫砂壶能合意者,还是形啊。
此第三重景,已近楼台,得知玩壶亦是养壶(此间养壶,非养泥也)。择器得法,用器无碍,久久意韵自来,壶人可叹。
第四重随性: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纵马踏花忙四顾,行到前头是后头。藏的已不是壶,是友人情谊;戏的也不是砂,是流水落花。
此时壶人玩壶,方得壶中真意趣,不拘泥,且不拘于泥。不见自己智,不论艺人非,精工可赏,守拙亦可赏,循规蹈矩是形,天马行空亦是形。识得高下,不妄论高下,见壶但见可取之处,细体艺人用心。
一壶在手,便是一段茶缘,端的是独一无二,何来计较形料工?
此第四重景,壶我两忘,茶饮人生百味,壶寄岁月无恙。一壶寄一语,一壶寄一人,一壶寄一悟,一壶寄一生。壶人可羡。
玩壶四景,缘何不称四境?
因景个个不同,大可自得其乐,未必分得高下。然颠扑不破的,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玩壶玩壶矣,不玩,看什么景?不玩,品什么韵?不玩,悟什么禅?悟个闭口禅罢了。
似那般不求甚解,夸夸其谈者,倒要斗胆问一句:便知江南园林曲与羞,九转十八弯尚且意犹未尽;尔今才方摸了半匝门框,说甚庭院深深深几许,画栋雕梁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