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被称为民国。民国年间社会动荡,而这段时间的紫砂行业,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复和发展的曲折过程。砂轩紫砂为您整理了民国的紫砂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出现了哪些紫砂壶名家。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上半年,宜兴紫砂业仍在缓慢地发展。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创办“利用陶业公司”,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店,扩大经营业务。1917年,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很快得到批准。本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丰”等。
据1919年的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仍然“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各种陶窑四十余座。
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和川埠;龙盆、罐头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和白宕;缸翁类集中在汤渡。整个窑场工人近六千人,临时工则因季节而增减。这一带的居民通常全家参加陶业劳动,或碎土,或炼泥,或徒手制坯,或户外晒坯,或研制釉料,或绘画施彩,或书画雕刻,或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
但也有少数艺人坚持工艺创作,有他们独到的艺术贡献。如程寿珍(公元1858-1939年),别号“冰心道人”,他擅长制作“掇球壶”及仿古紫砂壶。所制掇球壶端正完美,稳健丰润,犹如大小双球叠垒,曾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与博览会的奖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前,是宜兴紫砂业的急剧衰退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丁山、蜀山窑业区的厂房和民房被毁者达六百多间,陶窑完全被毁者十二座,还有一些陶窑被侵略军改作炮台或碉堡。当时宜兴陶业情况是“大窑户逃往外地,中小窑户无意经营”,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到四十年代初期稍有恢复,但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