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钟:壶身造型取自“盅”型,圆型平纽与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
“德钟”亦名“钟德”,同是两字,前后颠倒,其意迥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据以“钟德”记之。钟者,乐器也,礼乐为用,钟音之器为王礼颂。颂之以德,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为而不恃,后以颂之。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器喻大方无隅,形隐无名,善始且善成,视之,和之至也。尊道贵德,是以颂德。儒道皆大乘,帝王者,外儒内道,为器所记,喻方圆,刚柔济。
《康熙字典》解释“钟”字,乐钟也。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钟鼓乐之。钟与鼓一样是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音乐的代称、象征。中国儒家学说有两个基点即“礼、乐”。乐,钟也。钟德即乐德之意。
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中:“德清俭素,儒雅中和胡付照与壶有缘之人,若有缘遇见此尊宝器,定能心生正气,肃起恭敬之心。如此造型的砂壶,其称谓大致有:德钟、钟德、德中、中德之名。究竟哪一种称呼才是正宗?”。当下壶界尚未有定论。宜兴紫砂壶的命名,尤其是一些传统壶式,同一壶式其名之多,亦令痴壶者迷。面对壶名,“曲解”其意,似乎也有味外之味,隐隐彰显中华语言的艺术与文化内涵的博大。“
清 邵大亨 钟德壶 高10厘米 口径9.6厘米 壶盖内有『大亨』楷书瓜子形印
大亨德钟壶,泥色纯一,庄重儒雅,质朴大度,沉稳周正, 圆润涵光。壶身造型取自“盅”型,圆型平纽与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直谏君子之风度。壶肩线条圆转,过度极其自然,鋬流根部与肩线自然结合,各自延伸化转,呈疏朗大气之韵。
静默交流,心生如此之叹:“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此尊宝器乃我中华谦谦君子之化身也”。中华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修身立德,兼济天下。艺人以手抟器,心手相合,以器载道。窃以为,此尊宝器以“盅”字为创意心源,而不辨“钟”型,何为?《辞海》:“盅,器皿空虚。《说文· 皿部》引《老子》:‘道盅而用之’。另一涵义是指杯类”。
1998年11月徐秀棠大师的巨著《中国紫砂》“毕智穷工的邵大亨”一章中,着意介绍了邵大亨的这把“钟德”壶,并对其作了精采的评价。天下事,无独有偶。鲍志强大师的弟子朱叶新的作品集中,也称这种壶为“钟德”壶。近几年出的一些书,都把这款壶叫做“德钟”壶。有意思的是壶名不同了,但对壶的评语,都和徐秀棠《中国紫砂》书上的评语相差无几。
这件钟德壶是大亨的光素器造型中的一件代表作,可谓紫砂造型历史上的一件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首先是它的材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经长年使用火气尽消,其表面已经紫中透红,泛出冷冷的玫瑰紫色,转折处发出幽然雅光;不仅色如紫檀,质地也细而不腻,均匀的紫砂颗粒,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温润如玉,使得手感触摸时比紫檀更为滑爽。技艺手法的表现已经达到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造型洗练朴实,不受世俗所染,一洗清代宫廷繁缛的风格。
做工上更是无可挑剔,行内常以“刀刮水洗”来形容工艺的到位和干净,也就是鬼斧神工,不似人力所能为之。口盖直而且紧,无落帽之忧。壶嘴壶把舒曲自然,宛 若从壶体中天然生出一般。壶身直而且不瘪不鼓,恰如其分,紫砂工艺中直壶身之形,难就难在直中微鼓,以达到视觉上最佳的效果。翻开壶底,如玉碧天成,形之 准,令在其上无法作加减。再看细部之壶嘴如一节玉笋,挺而润,壶嘴内堂如枪膛一般干净利落,其实用性可以想见。壶口之上下圆线,像双唇轻抿,平和端庄、神态自若,而盖上的一条细线作为装饰,真正神来之笔,其厚薄、宽窄、位置已经达到不可做任何改动的程度。对于整个壶来说如描眉一样,功能不大,之于美观则至 关重要,若处理不好就会毁坏全局,前功尽弃。
中国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 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清 祯祥 泥绘德钟壶 高4.7厘米 宽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