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具茶道 > 茶具文化知识 >

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

时间:2023-07-20来源:博客 作者:玲儿浏览: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有客人来,以茶待客;茶余饭后,浸泡上一壶茶,慢慢回味茶的甘醇和香味,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有客人来,以茶待客;茶余饭后,浸泡上一茶,慢慢回味茶的甘醇和香味,也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始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亦如茶道一样,同样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文化  紫砂壶  普洱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茶具  茶道  品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历史
“茉莉花之都”福建茉莉花茶的
“茉莉花之都”福建茉莉花茶的
《普洱春秋》近日出版:普及茶
《普洱春秋》近日出版:普及茶
建立普洱茶历史观和大局观
建立普洱茶历史观和大局观
黑茶历史之简介
黑茶历史之简介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工艺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工艺
历史名茶松阳茶
历史名茶松阳茶
中国茶具演变历史
中国茶具演变历史
庐山云雾茶的历史
庐山云雾茶的历史
庐山云雾的种植历史
庐山云雾的种植历史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
陶瓷茶具广泛使用的历史进程
陶瓷茶具广泛使用的历史进程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