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场上,化工壶有,但原矿紫砂确是主流。宜兴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称,宜兴市委、市政府已采取措施,从紫砂原料加工上进行监管、从市场终端产品上进行追根溯源。那些艺术表现力强的名人名作,可以充分保证其作品材质的高品位与纯正性。
对于选购紫砂,坚持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碰上假壶的几率就会降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桑黎兵透露,一把壶一般需用1斤泥料,即使差点的泥料也要几十元,还要加上人工、包装、运费,还有烧制过程中的废品损耗等。因此学徒或普通工人制作的普通壶,一把售价在两三百元是比较合理的。
许多茶友拥有一把料好、工好的紫砂壶
从捏筑、盘筑到拍打镶接
陶瓷博物馆占地40000多平方米,展馆面积近4000平方米,内设10多个陶艺工作室,100多名工艺师在此研制陶瓷,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
40多岁的沈琳是陶瓷博物馆一品轩的主人。一袭长裙静坐泥凳之前,黄色的紫砂泥到了她的手里,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一会儿被拍打成长长的泥片,一会儿被揉捏成小圆球。打泥片、划泥片、拍身筒、上满片等略带神秘色彩的古老紫砂制作工艺被一一呈现出来。
与景德镇、德化等其他地区的陶瓷器具依靠手拉坯成型不同,紫砂壶独有拍打镶接技法,工艺的流变遵循中国传统造器艺术由简而繁的规律。其实最初的时候,紫砂也不是拍身筒成的,而是手捏实心成型以后再掏空而成,叫做捏筑法;也有搓成细泥条盘旋堆筑成型的,叫做盘筑法。
从最初全靠一双手发展到明清,紫砂壶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工具,拍子、矩车、搭子等数量大小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塑料等各种材料。其中,转盘是紫砂工具的重中之重。
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葛盛陶庄的主人葛韬向笔者展示他收藏的木转盘,半圆状的木块,只有一个支点可供固定于泥凳。底部的不平整,以致拍打时木转盘也会随着拍打的力度左右摇晃,这就需要制壶的者长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紫砂壶一大魅力在手作
据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时建明透露,由于战乱,从事紫砂壶制作者只剩了五十多个人。在政府的扶持下,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老艺人振臂一呼,三间草房一杆秤,将散落在民间的紫砂小作坊如珍珠串线般,组建了陶业合作社,也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
“师傅”称,就这打泥片的手艺,没有三个月是学不好的。将打好的泥片放到铁转盘上,迅速用矩车划出一个圆片。速度要快,否则泥片很快就沾粘到转盘上了。
“师傅”轻松就将长泥片围在这个圆片之上,一个惟妙惟肖的笔筒大功告成。可我这学徒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成功将他们缝合起来。只能拿出包饺子的手艺,一点点将两块泥片的边缘黏合起来。紫砂行当,没有三年的学徒经历无法出师,自己尝试之后,着实体会到传统手作紫砂工艺的复杂。
在工厂的壁柜上,一排排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膏。原来,这是紫砂效仿了青铜器翻模的制作工艺。随着紫砂茶壶造型的不断丰富,有些比较复杂细致的形状或装饰部件,就开始借助模具印压后再加工制作,这套翻模的方法从清中期开始在紫砂壶工匠中流行起来。
最初紫砂的模具是由木头所制,后来有人采用了陶制模具,其强度和稳定性超过了木制模,直到出现了石膏,因其诸多的优点而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各种模具。因成型简便、稳定以及高效,如今在市面上流通的宜兴紫砂壶,大多数采用这样的模具成型法,在市场上被称为半手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