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砂是在紫砂泥里掺入适量的颗粒状的缸砂,可产生“梨皮”、“鲨鱼皮”、“满天星”等装饰特色。
调砂是非常古老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开始学会烧制陶器时就知道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子,因为砂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不收缩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同样的,紫砂各泥料的收缩率高低不一,为了便于成型,减少收缩率,提高成活率,在紫砂泥料中势必添一定量的粗砂或细砂的。当然,泥料和所调之砂必须均匀得当,烧成后壶面感官才能饱满均匀,壶表质感也强烈。
调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和丰富泥料的质感和肌理感,提高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老拼紫料中加一些本山绿泥砂,可显得古朴、贵重而老辣。对一些泥性嫩的泥料也可通过调砂来起到增加强度的作用,例如往红泥中调砂。所调的砂有生砂与熟砂之区别。至于调生砂还是熟砂也与泥性有关系。例如,在段泥中可调生紫泥砂;而将段泥砂调入其它泥料中,得用熟砂,段泥的性质有点象石灰岩,若是生砂则在烧窑时容易产生爆砂,那样壶就会破相。另一方面,调砂可相对增加泥的透气性,改变泥料的逼热和吸附程度。
调砂还能提高成品滋润感,有利于调控色泽。纯粹的底槽青原矿其中间夹杂着共生的青色“硅砂”俗称“鸡眼”,这些青色的硅砂在烧成以后是呈白色或金黄色,所以我们在看真正的紫砂作品中间可以看到“金砂显现”,不管烧成以后颜色的深浅,里面都可以看见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大多底槽青为原矿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温度较高(约在1240℃的高温)才能烧透(烧结),颜色呈紫红色或综合色,只要温度略低烧成颜色就会呈土红色偏黄。
一个有经验的配泥师父会在保证紫砂质感不变的前提下在原矿料中添加一些其它原料来改变烧成温度和颜色。例如:底槽青中加入石黄,窑温只需要1120℃~1160℃。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烧成温度,而且可以提高紫砂的质感与滋润度。因此我们看见的紫砂制品,同样是底槽青颜色深浅差别很大。底槽青矿料直接成泥对烧成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以前通常加入石黄或其他泥料(嫩泥),可以降低烧结温度,提高产品滋润感,控制得当可以用来调控色泽,做出的陶瓷作品非常可人。
天然调砂用的砂料还是紫砂泥料,不过调入的砂料颗粒大小、调兑比例各有秘诀而已。而化工调砂一般都是通过把低档泥料加入大量化工颜料来调出稀奇古怪的颜色,以此来宣传说新发现的矿料或某某大家秘传调砂,这样的所谓“调砂”充其量也只能叫“调色”,或许称之为“染色”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