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传明代有位读书人吴颐山,在宜兴近郊的金沙寺借宿读书以备参加考试,随他一同住在寺中的还有书童供春。供春对寺中金沙僧制作的紫砂壶很感兴趣,便仿照老银杏树上长出的树瘤制成树瘿壶,又称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而供春也就成了紫砂茶壶之父,紫砂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精彩亮相。
明末清初之际,紫砂茶壶开始有落款,这首要归功于被后世尊为“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陈曼生是一位书画家和金石家,在金石篆刻上造诣很深,经陈曼生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和他的一帮文友题字刻铭的壶,后世称之为“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壶上诗文书画随壶流传,而壶亦依其上文人字画更显金贵,紫砂壶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紫砂泥料出自宜兴的丁山,所谓的“本山泥”,就是指出自当地黄龙山的泥料,该紫砂泥料深藏在此山岩层下数百米,又称“富贵土”,虽然紫砂泥料很珍贵,但市面上炒作的关于泥料即将匮乏之说还是姑妄听之,好的泥料确实不可多得,但紫砂壶重在制壶工艺而非材质,所以不论什么价位的珍品,其中泥料的成本很少高过百分之五。
但作为制作紫砂壶的根本,我们还需了解紫砂泥料,若论其分类,有天青泥、地槽青泥、红棕泥、大红泥、本山绿泥、百麻子泥、红麻子泥、红泥等等,但如果将其从原矿、纯矿、拼配泥三种类型来区分,则更容易对紫砂泥料有整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纯矿与拼配两种。
由单一紫砂矿炼制的矿泥称为纯矿,也有人称为清水泥,主要有紫泥、段泥与红泥三种。纯矿泥料的好坏重在一个“纯”字,同一矿脉中,中央的泥料纯粹,越往边缘杂志越多,只能称为“夹泥”,“夹泥”不宜制壶,主要用作花盆与大缸。
而单拥有这些不同的泥料只是第一步,如何炼泥才是各制壶名家使用独门秘籍的开始,因为不同泥料有其不同的窑烧温度与收缩比,炼泥时如果配制不当,容易出现壶胚开裂、变形等状况,而不同的窑烧温度又影响到烧成的色泽,正常情况下窑烧温度越高烧成的颜色越深,所以炼泥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到成壶的水准,更是能让作品成为“一枝独秀”的制胜法宝。
在丁山,传统的炼泥、制壶秘技原先主要籍师徒间代代相传,秘不外宣,保持自家作品的独特风格与品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更丰富资讯的流通,很多非“传承”制壶人也有不俗作品问世,紫砂壶制作工艺真正已到“百花齐放,百佳争鸣”的盛世。
人们对全手工制作的推崇是相对于模具成型壶而形成的,因为如果是借助模具成型的紫砂壶,不论泥料多好,工艺多完美,也只能归类到高档商品的范畴,可批量生产出无数的复制体,而只有全手工的作品,方可独步天下,升华成为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陶瓷的成型有多种方法,但唯有拉坯法属于全手工制法,具体是将坯料段于转动的辘轳车上用手工拉制出坯体,但仍有别于正宗宜兴紫砂壶的全手工制法。
第一步:先在平面上拍打好身筒的泥条,再将泥条立起来围成圆,接口处用调稀的泥料黏接,而后用木拍子拍打出各种大致的壶身形状;
第二步:用专门的工具精修壶身的线条;
第三步:黏上壶底与壶口,这个步骤之后,壶体内部形成了密闭的空间,由于有空气的自然压力,壶身便不容易变形;
第四步:安装壶嘴、壶把并精修;
第五步:将壶口的封片切掉,将做好的壶盖对好盖上。
从工艺流程分析,全手工作品中,壶身里头有几处必定会出现黏接的痕迹的地方,例如装壶把的位置,底片和身筒黏接的痕迹等。虽然有一道工序叫做“推墙刮底”,顾名思义就是将壶里头的这些黏接处进行修整,但因壶身自身空间狭小的局限,难以做到完美无瑕,认真观察仍能看到些微痕迹,虽然现今不少模具壶也故意假造这些手工痕迹,但仍有区别,这就需要经验的累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