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斗茶的紫泥新品与羊角山宋元古紫砂窑出土的残片,在历史的两端遥相呼应,梅尧臣的“紫砂新品”应该是紫砂陶的出场讯号吧?但这时的新品尚未有“壶”的类型,应该是盏类的茶具。要证明这一点,须等待更多的发掘。
要品尝到茶的清香,人们日益看重“火”和“水”的作用,火需炭火活火,水需清冽明泉,而盛水煮水的器具也要不能损害水的甘甜,金、银、铜、锡、陶、瓷茶具,各种盛水煮水的器具;在爱茶嗜茶者的手中,渐渐调判处高下优劣,总结为:“以砂铫煮水,瓷壶煮汤 ”。明代王问的《煮茶图》,竹炉上在煮茶的壶就是一种提梁壶,巧的是与明嘉端年间司礼太监吴经陪葬的紫砂提梁壶完全相同,应该就是“砂铫”类的太壶了。而明洪武年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就下令废止龙凤团饼,以芽茶取代原来的饼茶,并在蒸青的基础上发 明了晒青和炒青绿茶,茶叶除了煮水冲泡处,还可以冲泡。因此茶壶也作为茶具而同茶杯一起摆在案上。茶俗的变化,将新品紫砂陶推向前沿,紫砂壶不知不觉地凭借他与茶本质上的合拍而成为茶的最佳拍档。
紫砂壶在煮水和泡茶中,显示出许多金、银、瓷。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金属茶具有金属的腥味,而瓷器由于致密的质地,导热快,易碎等特性,使茶的香味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紫砂壶的砂性气孔率,表面的温润,传热较慢的温吞吞的朴实感觉,甚至是盖上盖子时的 如同木器、玉器那样温和的声音,都与茶的性质十分合拍。紫砂壶的宜茶性得到公认,在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又有一些杰出的紫砂艺人推陈出新,根据茶俗,尤其是审美品位高雅的文人茶客的需要,创造了许多新的款式,如泡茶用大壶,茶叶会因浸泡太久而没有鲜香,因此紫砂一人时大彬等人改进了工艺,改大壶为小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壶日益精致,高雅,成为壶中的魁首。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文震亨《长物志》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