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紫砂壶的注意事项,今天小编就大家讲讲,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壶的造型美观,符合自己的欣赏水平和美感要求。紫砂壶是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其造型千变万化,几乎是一把壶一个样,不论是圆形、腰圆形、四方形、六面形、侧角形、动植物象形的,也不论是高、矮、曲、直,以及各种变形的,都可以随意制作,而且不论什么样的造型,都具有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
第二,注意壶的质地,仔细查看胎骨是否坚硬,色泽的油润度如何。紫砂壶是用紫泥、红泥、绿泥等天然泥料塑造成型的,要用1200℃的高温才能烧成。紫红色泥和浅紫色泥叫紫砂泥,烧成后成为紫黑色或紫棕色;灰绿色泥叫绿泥,烧成后呈浅灰色或浅黄色;棕红色泥叫红泥,烧成后呈灰黑色。这就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紫砂壶的成因。这样的紫砂泥颗粒较粗,含铁、硅较高,成品的硬度也高。从胎子的微观透视,它内部呈团形颗粒,外层是鳞片状颗粒,两层颗粒间形成气孔。了解到紫砂壶的胎质特性,在选用新壶时,要打开壶盖,轻轻敲击壶体,如果声音铿锵清脆,悦耳,就说明胎骨坚硬,如果壶的表面再呈现出光滑油润色,就是很好的选择了。当然也不是壶体的声音稍低就不好。一般地说,壶音铿锵清脆者适宜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适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茶、铁观音等。
第三,闻闻壶里的气味。采用手工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的新壶会略带土味,是最好的壶。近现代以来,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有些紫砂壶采用注浆成型办法制作。这样制作的紫砂壶,由于紫砂泥非常细腻,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壶身也很光润,但由于是模具成型,往往带火烧味或机油味。
第四,壶的精确度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壶盖与壶身的吻合程度和比例配置上。壶盖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几种形式,恰到好处的壶盖都与茶壶口吻合得天衣无缝,倾壶倒茶时没有壶盖脱落之忧。这样的壶盖茶香不易外散,茶的味道保持持久。壶把也是紫砂壶的有机部分,选用紫砂壶时除了要注意壶把造型美观外,还应亲自试试用手端壶是否端得稳,舒服,不吃力。壶把的力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要是壶把美观而又端着省力,就是很理想的了。
第五,注意紫砂壶的文化内涵。紫砂文化是中国悠久的陶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它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几个方面。品位高的紫砂壶往往是以壶为主体,融进其他艺术形式,形成神形兼备的艺术整体。江苏宜兴的紫砂艺术,以素质、素形、素色、素饰著称,素面素心、质朴无华,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宜兴紫砂壶,自明代开始直到今天,都沿袭了请书画名家参与紫砂壶制作的传统。诸多文人,如董其昌、郑板桥、陈曼生、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唐云等都曾参与书法、题诗、绘画、刻章,与陶艺师共同完成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参与题诗作画和镌刻的内容,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档次,成为“字以壶传”、“壶随字贵”的收藏绝品,收藏家们不惜重金收藏的罕见藏品。最初将书画镌刻于紫砂壶上的是清代书画家陈曼生(1768-1822年),为“西泠八家”之一。他酷爱壶艺,曾设计壶样十八式,开创了紫砂壶的一代新风,被称为“曼生壶”。他开创了将书画镌刻于紫砂壶上的先例,自此使宜兴紫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更有意思的是,紫砂壶的壶腰常有一些回文题词,耐人寻味和深思。如“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都成句,其意不变:“心清明目”、“心明目清”、“目清心明”、“明目清心”、“心目清明”等。也有的无论正读还是倒读都说的是一个意思,“可以清心也”、“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以清心也可”等,生动地表现了茶的独特风韵和饮茶令人舒心怡神的奇特功效。还有的题词只可正反读,如“春螺碧如海”、“海如碧螺春”;“芬芳透碧澄”、“澄碧透芳芬”等。这种回文题词言简意赅,旨趣高雅,在品茗的同时,欣赏着这些题词,更让人香留齿颊,拍案叫绝。
紫砂壶的款识和铭刻也属于紫砂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款识和铭刻是指镌刻在紫砂壶的盖内、壶底或把根处的制壶人的落款,用以表明它生产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这是判断紫砂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用楷书,清代早期用楷书与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凡是没有书款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制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有的名师故去,他的家人、门徒仍然继续使用其遗存的印章;也有的高仿印章让人鱼目混珠。因此,判断紫砂壶的真伪必须综合其他方面,如器型、泥质、泥色、工艺、装饰等来加以认识,才不至于在辨认中出现偏差。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