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紫砂界
是个品牌。
品牌的打造是需要历程,
背后有着紫砂流派与工艺传承的深厚底蕴,
也熔铸着个人的积累与突破。
于是,大师
成了紫砂行业的象征。
比如顾景舟,
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越原有身份,
其精神意义已经近乎伟大,
令人顶礼膜拜。
紫砂泰斗·顾景舟
但,大师往往不能复制,复制出的大师不是品牌,只能沦落为招牌。
在宜兴,某些大师绝对不是公认的偶像。这涉及到两个层面,即工艺层面与伦理层面。
而社会上推崇的大师往往要“德艺双馨”,把为人为艺的修养要求摆在了第一位。
周桂珍大师为本文作者罗金永题辞
做壶做人,养壶养性
放下纷纷争争的伦理层面,
仅仅以壶说大师。
从工艺层面上讲,大师不能千人一面,
体现在壶上要有一定的辨识度。
一只壶的辨识度是什么?
看一只壶,
立马能说出来这是谁谁谁的作品。
一只壶的辨识度,
就是一个人的面貌。
有两种人成不了大师:
一是以量取胜,只知复制,甚至粗制滥造,追求的是产量。
二是以技取胜,极尽处理之能事,做工无可挑剔,但就是不知道在做什么。
能成就大师的往往是以艺取胜,总是琢磨融入自己的想法,重在格调品味,追随者众多。
能成为大师的,往往会有一个旺盛的创作期,期间佳作频出,在众多同类作品中鹤立鸡群,参加那个时期正规的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捧得桂冠。
随后,数风流人物,引发量产化仿效的风潮。
因此,辨识度,是原创的烙印、是探索的足迹。
有的壶,辨识度在家风,比如何家姊妹花;
有的壶,辨识度在师门,比如名家葛陶中;
有的壶,辨识度在个性,比如半仙唐彬杰;
有的壶,辨识度在学养,比如玩票的龙文;
有的壶,辨识度在阅历,比如高手任备安。
这些人不是大师,却有着大师的潜质。
当然,当今还有两种大师值得赞佩,那就是为紫砂未来而深深忧虑,或不为紫砂浊流所动默默地坚持操守、或面对紫砂逆流登高而招振臂高呼!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