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泥色多样,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古朴纯厚,不媚不俗。
紫砂壶艺始于宋朝而成于明代。在以标榜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四艺合一的宋代文人雅士生活美学中,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其中有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足见宋元年间已有紫砂制器。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不由为紫砂另增了些许风雅情趣。至明代中期以后,紫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制壶名家艺人辈出,壶风千秋,品种万样,造型层出不穷。在此期间,时大彬不可置否地被推崇为制壶大家,作品工艺精湛,一时一壶难求。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较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多见于文人记述。明许次纾《茶疏》︰「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据称︰时大彬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每遇不满意的作品,即行毁弃。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当时茶风盛行,对壶艺要求很高。
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兴陈贞慧《秋园杂佩》载︰「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彷佛大彬万一矣」。
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紫砂壶的美在于它集泥、色、形、款、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诸艺术于一身,共融一体。
随着紫砂陶艺的不断发展,紫砂已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06年5月25日“紫砂陶工艺”被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榜。正如鲁迅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紫砂已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