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之时,陶鬲之于人类德用可谓大矣。盛水煮物,运用自如,地无平处可以三足立之。置之火侧,热可穿裆而益利于烹饪,从而使吾中土离脱苦疾。而鬲之形态,随时代而演进而成鼎,社稷江山之意。由此而生问鼎之意,亦在于此。而究其所以当自鬲之德始也。是为由实用而生形,由形而生意,所谓器可载道,即此也,而茶具亦具十德,故今作鬲壶一对,以吟其德,以助茶事之乐也。
“玉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形状一般为口沿外倾的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先有陶鬲,多无耳。商代至春秋时期出现了青铜鬲,多为高领,短足,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或附耳。
鬲的足之所以做成膨胀而虚空的袋足形状,是为了增加受热面积。甲骨文中,鼎与鬲不容易区分。学术界有人以为:鼎是由鬲发展而来,鬲的虚空袋足变实变细,就成了鼎。
壶为一对,高矮各异。
三个膨胀而虚空的“袋足”上,壁立着内敛的圆筒状“领身”(高壶底身筒自下而上外倾,所谓“广口束腰”)。壶口为凹凸圈平台,圆形壶盖嵌于正中。“云头玉带”壶钮(高壶无云头)。筒状壶流,上凹平、下浑圆、急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