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行走在武夷山间,无论是清澈如镜的九曲溪畔,还是巍然挺拔的奇峰怪石上,随处可见一蓬蓬生机勃勃的矮小灌木,深绿的卵形叶片,青灰的如铁枝干,构成碧水丹山一道独特风景。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岩茶树丛。
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兴衰过程。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因龙凤团茶过于精致以致奢靡,只在宫廷和士大夫间流行,缺少广泛的市场基础。茶农终年辛苦,所得甚微,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茶叶的衰落。直到中叶以后,武夷县令引进安徽的松萝制法(炒青散茶制法)。随之,又发展了乌龙茶和红茶制法,武夷茶业才慢慢开始恢复。
清朝之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受到英国女王的极力推崇,成为欧美上层的时尚饮料,因此促进了红茶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的红茶主要是武夷山产的红茶,所以欧美人又将中国茶称为武夷茶。但随着滇红、祁红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大量生产,武夷红茶生产萎缩。岩茶反倒脱颖而出。因为在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的茶树,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具有香浓味醇的独特韵味,深受闽南和潮汕客的欢迎。而随着这一带人的大量侨居台湾和东南亚,武夷山的乌龙茶也传到了海外。同时极大的影响了闽南台湾茶叶的发展。
为了区别别处如闽南安溪、广东凤凰等地所产的乌龙茶,便有人根据武夷山乌龙茶汤喝起来特别酽的特点,将武夷乌龙茶称作“酽茶”。后来又根据武夷山多悬崖峭岩的地貌特点,而将武夷山产的乌龙茶称为“岩茶”。
武夷岩茶—穿透历史之岩
如今的岩茶,已成福建所产茶叶的最著名代表之一。它伴随如诗如画的武夷山水,走向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