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里的“小清新”
这些年,白茶成了茶界新宠。而产地福鼎的百姓,对此却是泰然处之。他们眼中的白茶并不神秘。只需将村旁茶树上的叶子采下一筐,随意摊放在自家场院里。既不炒制,也不揉捻,全凭日光照射。叶片失水后就可以装罐封存了。至于晾晒时是否阴天下雨,他们并不在意。老百姓无意为之的制法,反而造就出一款最接近自然味道的茶种。也正是这种日光萎调,不炒青的工艺,造就了白茶清淡口感。完全是一副茶界小萝莉的姿态。
关于白茶的这种制作工艺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记载:
“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
田艺衡是明代著名茶人,他的茶学著作一扫晚明互相抄袭的恶习,能做到言之有物。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点明“白茶”两字,但句句讲的都是白茶的工艺和口感。可以说,明代茶书中这种“生晒”的茶品,应该就是福鼎白茶的鼻祖了。
白茶去哪了?
白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致要到了清代咸丰年间。屈指一算,距今也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可是,大多数人知“白茶”二字绝对不会超过十年。那么,问题就来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白茶到底去哪里了呢?创建于十九世纪中期的白茶,怎么到了二十一世纪才火起来呢?白茶这么多年不为人知,到底是怎么回事?
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茶起初身居末位,并不受到重视。但后来人们发现,茶竟然可以参与出口贸易。自唐朝起,中央王朝便开始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中原王朝提供茶叶,北方少数民族则拿出宝马良驹交换。用茶叶换“宝马”,可谓一本万利。于是乎,人们开始对这片树叶高看一眼了。中外交流史上,前期是丝绸当主角,后期茶叶则成了领军力量了。
细究起来,茶叶之路也分南北。北路是通过河西走廊、蒙古,直通西亚、中亚、俄罗斯。南路则是通过福建出口南洋诸国,进而输入地中海和欧洲诸国。而福鼎白茶,则历来都是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走俏商品。很多北方人说,之前没有接触过白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白茶还没来得及内销,就被国外商人抢购一空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茶在海外的名气要远胜内地。
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史料记载,福鼎白琳是久负盛名的茶商聚集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鼎沙埕港设贸易口岸,专门出口茶叶。到了清末,福鼎白茶已经征服了国际市场。白毫银针被誉为国际名茶,是英国女王酷爱的珍品。民国时期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中说福鼎白茶:
“运售国外,价与金埒”。
福鼎白茶出口,实际构成了中外国文明间,一次别开生面而且是成功的交流。白茶审美,一度影响着世界时尚走向。我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勋业。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走向时,常是重“传来”而轻“传出”。事实上,不同文明间没有替代而只有交流借鉴。
中国文化善于利用美好事物,传达自己的思想理念。从而,一点一滴的影响着周边世界。有时候,一片茶叶作用于社会的成效虽然缓慢,但远比坚船利炮来的长久。所谓润物细无声,也正是茶所追求的吧?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