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适应青藏高原的生存需求,以及长途、长时间运输储存的需要,藏茶历经自唐以来的1300多年历史,从种植、初制到加工运输,发展出了适应藏区条件的制作加工方法,并在明清时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藏茶工艺。
藏茶是各种制茶中最为耗时、最为复杂的流程茶类,一般要经过和茶、顺茶、调茶、团茶、陈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艺,约六个月左右,依古法炮制出品,标准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红、浓、醇、陈四绝特色。现在可核实的藏茶工艺和工序主要有以下部分。
“做庄茶”:茶农初制过的茶叶,称为“做庄茶”。茶厂收购经过茶农初制的茶叶继续加工。收购茶叶的行家叫“买手”。买手要凭经验把茶农送来的茶叶按质量分等级定价格。比如是否起条线、含水量高低、含梗量多少、杂质情况等。买手收茶对于茶厂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可以决定其后面加工的优劣成败。
“晒茶”:出仓的茶叶,要趁晴天及时晾晒,通过日光干燥。因为雅安素称“雨城”,当地有“雅无三日晴”的谚语。一到晴天,必须极度紧张地出仓晒茶。每平方丈(1平方丈可换算为666.67平方米)的晒坝,每次可晒茶叶60公斤。
“拣茶”:仓房内的茶,还要经过人工挑选,剔除杂质、霉变等影响质量的部分,称为“拣茶”。
“清茶”:拣茶之后,还要再次剔选枝梗和杂质,使品质更加纯净。
“打吊”:配仓好的茶叶,用特殊的竹篼秤,一甑一甑地称好重量,装在“麻帕”(麻布缝的袋子)内,称为“打吊”。
“走帕”:工人把打吊后的麻帕内的茶叶,提进甑内去蒸,称为“走帕”。
“蒸茶”:把甑放在锅中,将水烧开,将甑内茶叶在高温下蒸软。称为“蒸茶”。
“舂包”:将蒸软的茶叶,从甑内取出,将麻帕内的茶叶趁热倒入木制的架上去压包,因木制的舂棒重达32斤,需要两个壮劳力才能反复提起和放下舂压茶叶,故称“舂包”,或称“冲包”,又称“架包”。舂包是重体力且技术性极强的劳动,很容易产生废品,过去有高达20%的废品率。舂包使茶成形为砖茶。
“出包”:压好的茶包取出后,盖上标记,每200包堆在一起,称为“出包”。
“拣刷”:压制好的茶包,经过9天的自然干燥,即可开始包装。先把茶从包内倒出,把表面拣刷干净,再贴上商标纸,称为“拣刷”。
“裹纸”:把茶一甑一甑地用特制的黄纸包裹起来,称为“裹纸”,或称“裹包”。
“捆包”:将四甑茶叠在一起,用篾条捆扎起来,称为“捆包”。
一看形和表
外形卷屈紧实,呈条索形或颗粒形,叶片完整、结实、有韧性,手持有重实之感,叶片表面富有光泽,感觉油光亮丽,呈褐黑色(俗称猪肝色,蟑螂色),此为好茶。反之,叶片受损、韧性差、感觉很轻、不经风吹、有的呈网状(俗称丝瓜网),表面暗淡无光,均为品质不好。
二闻香和霉
三泡红与透
用滚烫的沸水冲泡藏茶时,会溢出琥珀红的茶汤,由浅而深,随之一股浓浓茶香会扑鼻而来,茶汤红是藏茶的基本特征,关键是要看茶汤不仅要红,而且还要透亮,晶莹剔透之美,纯正的藏茶汤带有玫瑰色。反之,茶汤红里带黑的、浑浊的、暗淡的均不算好茶。
四品味和香
品茶是双重的,嘴里喝口味,鼻里闻香味,藏茶的味道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虽然我们平常说滋味醇和,厚重,甘爽,回甘等,其实难尽其妙,而实际上,味觉系统感受到的,远比我们描述的要深刻得多,感觉爽爽的,喝了还想喝,愿意接受,乐意接受,就可谓之好茶。反之,喝着有怪味、闻着有异味、嗅觉生排斥、味觉难接受,自然就算不得好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