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生于武夷山麓素有“岩茶第一镇”美誉的星村镇,她说:“我们游家是北宋理学家游酢的后裔,家族祖祖辈辈以制茶为生。从小我就是在茶堆里玩大的。”利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谈起茶来就兴奋得停不住,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茶人的生命就是茶,让我一天不吃饭没问题,但是一天不接触茶,我受不了。”游玉琼端起面前的茶杯边品味边说道。在她身后的制茶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隆转动着,几名工人在连夜加工,湿润的空气中混合着沁人的茶香味。
“岩茶世家的手艺传承给女人,是从我这‘破例’的。这不单有传统观念影响,更因为制茶本身就是重体力活,女孩子很难独自担当。”游玉琼说,“每到四五月份的春茶季,茶师们都得扑在茶厂,每天最多只能睡2-3个小时。每一道工序都得亲自上阵,为的就是做出品质最为上乘的茶叶来。过去制茶机械化程度也低,几乎都得靠手工上阵,经常累得连怎么睡着的都不知道。”
20多年的手艺磨砺已经让游玉琼的制茶手艺炉火纯青。“当时武夷山像我一样拜茶师学艺的女学徒有40多人,坚持到如今还在一线的,就只剩我一个了。姐妹们有时调侃我是‘茶痴’,一辈子都献给了这一片树叶。”游玉琼带着几分自豪的神情说道。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多。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都说,遇到水,茶才释放其生命。大红袍,遇水,而香。开水注入,霎时间芬芳氤氲。
前三泡火味儿足,之后渐渐降低,熟甜香显,至尾水时,已是炒香为主。七泡有余韵,似一个老朋友与你娓娓道来这茶中的芳华。
入口柔和,整体的醇滑感较好,汤体稳定。饮后回甘生津柔缓,口齿间淡淡有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