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出好茶,都匀出名茶。都匀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尤其在茶叶主产地,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横溪,林木苍郁,云雾缭绕,加之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湿润,质呈酸性或微酸性,是全国最优质的绿茶产区之一。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生长,而且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崇祯皇帝赐名“鱼钩茶”
据《都匀府志》记载:都匀盛产毛尖茶迄今已有500多年。两千多年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贵州所产茶叶作了这样的评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都匀毛尖茶作为贵州高品质名优茶的代表,其上乘的品质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一致公认,但在唐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匀由于地处偏远,文化经济相对落后,都匀毛尖茶犹如藏在深闺仍未识的佳人,不为世人所知。
到了明代,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和布依族先民们广泛在田边地角种植茶叶,除了自家饮用和待客外,开始利用都匀特产茶叶以茶充赋,以茶纳贡,史料记载当时明崇祯皇帝品尝到都匀上贡的茶叶后,见其形似鱼钩,品质上乘,非常喜爱,赐名“鱼钩茶”。
到清代,都匀就有了官府管理茶园的记载。《都匀县志稿》卷十一中记载:在重建西岳庙时,宋文型在碑序中说:“庚子岁(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匀疆,兼理厂务茶园一局,建有西岳王之庙,奉为本厂之神”,希望“镇彼西方,维兹厂局”以求“上裕国课,下佐工商”。由此可知,二百多年前都匀就已经有了官办茶园,直接由知府兼理,规模已不小,以至关系到“上裕国课,下佐工商”之大事。在十八世纪末,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的商贾,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换取“鱼钩茶”经广州远销海外。
毛主席命名“毛尖茶”
今年70多岁的谭修芬曾是州级、省级劳动模范。58年前她亲手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制茶。但几经辗转,还是没能采访到她本人。当地外宣部门工作人员小胡向记者讲述了毛主席命名都匀毛尖茶的故事——1956年4月2日晚上,都匀县团山乡乡长罗雍和来到乡茶叶加工站,召开茶农高级社干部扩大会议,要讨论一下茶农团支部提出的“制三斤鱼钩茶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品尝的事”。
谭修芬第一个发言:“制茶寄给毛主席是我们团支部,采茶姑娘们的一点心意。”第二个发言的是她堂兄谭修凯,他说:“《贵州农民报》有篇文章《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寄我们的特产茶叶也是热爱毛主席呀!”
罗乡长听后表示:“同意大家的想法,众心同志爱主席”。会议结束前,他宣布乡党委决定:任命谭修芬为团山乡第一任茶叶加工站站长。
2号晚上的会议精神连夜传达到各户。3号天刚亮,谭修莲、谭修珍、罗少英、罗熙中、罗廷玉、罗廷共、罗廷芬、方新珍等八位姑娘背着么箩筐来到谭修芬家门口,要求分配任务。谭修芬说:“我和大家一样,每人采一斤半茶青,只能采两个芽的,一芽含苞,一芽半展,一要快速,二要保质。”到了下午3点,个个超标完成,共采优质茶青15斤多,接着大家精心拣剔,摊放2小时,然后加工,谭修芬亲手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大家做得很细心,清洁卫生,分六次完成才加工结束。
4号天还未亮,谭修芬的堂兄谭修凯已制好小木盒,王顺大已写好信。信中写道:“毛主席,感谢您和党中央领导我们当家作主人。为表心意,寄三斤都匀的特产‘鱼钩茶’,请您品尝”。谭修芬的妈妈用新白布袋装好茶叶,谭修芬和罗乡长进城寄茶。
邮局张局长见罗乡长寄茶叶给毛主席,他既高兴又严肃地说:“对不起,人熟理不熟,请打开取一撮当场自己喝后才能寄。”谭修芬从布袋中取了一小撮,邮局工作人员小刘拿了杯子泡了起来,谭修芬和罗乡长先喝了一大口,局长,小刘都喝了,张局长满意地说:“这叫认真负责”。并说,“寄特挂,邮资我付”。
九天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特挂信来了,信是打字机打的。“茶农高级社共青团支部:你们寄给毛主席的茶叶已收到,中央曾有规定,不准给毛主席寄东西,经主席批准,寄给您们十六元作成本费。”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但下面是毛主席签的字:“高级农业社都匀茶农:此茶很好,我已收到,今后高山多种茶。我看此茶命名为毛尖茶,毛泽东”。这可是主席的亲笔字啊!毛主席回信一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各地群众纷纷涌进团山乡学习观摩。乡里还组织了歌舞活动庆祝。毛主席为都匀毛尖命名一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都匀毛尖也名声大噪。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