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风景区核心带就有“九坑十八涧。”而就具体茶树生长的环境来说,又各有各的特殊小环境,因而形成“一岩一茶”的奇特状况。即使原先同一品种的茶树,由于小环境的差异,就会产生品种变异。比如,同一片悬岩上,由于海拔垂直变化较大,顶部,中部,底部的光照、湿度、土壤、植被不同,所生长的茶树就很容易产生变异。二来,主要是茶主们出于商业目的,争相斗奇,互造珍秘的结果。
武夷山的茶名,宋元时并不复杂,数种而已,且也比较朴实,无非是龙团、蜡面、粟粒之类。明以后则逐日增多,同时也变的花俏起来。紫笋,灵芽,仙萼,白露,雨前,等等。待到了清朝,就泛滥了。什么雪梅、红梅、小杨梅、素心兰、白桃仁、过山龙、白龙、吊金钟、老君眉、瓜子金,五花八门。到民国,就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茶树名称,还有一些茶主为了吸引招来顾客,在包装时也竞取花名。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慧岩一岩,就有花名八百余种。
武夷奇种茶名增多变杂的历史,其实就是武夷茶业商品化的历史。宋元时,武夷茶是贡茶,茶主是地方官府,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尽管当时有“茶贵如金”的说法,但市场上基本无货。武夷茶更多的是政治价值而无商业价值,茶主没有必要动脑筋去取那么多花名。茶农更是不胜重负,巴不得将茶树统统砍光。事实上武夷御茶园在宋元时,确实多次出现抛荒现象。直到明清以后,武夷贡茶废,御茶园分属各个寺庙和茶庄,武夷茶开始走上商业化之路。为了吸引顾客,提高价值,以示不同,茶主们便开始在茶名上打主意。久而久之,便使武夷茶出现这种争奇斗艳,令人眼花乱的局面。 虽说菜茶品种驳杂,树型叶片外观上有许多不同,但用以制成的成品茶,基本品质特征差别并不大。无非是有的香气更浓郁一些,有的滋味更醇一些。其色、香、味与名丛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