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藏茶”的神秘面纱
时间:2023-09-08来源:莫道茶事 作者:未知浏览:
次
藏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而且由于持续发酵的原因,所以极具收藏价值,她是古茶类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种。 藏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
历史时期和各地
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
黑茶、粗茶、南路边茶、
砖茶、条茶、
紧压茶、
团茶、边茶等。
藏茶属于最典型的
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
全发酵茶,具有“红、浓、陈、醇”的特点。红”指
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
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
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
老茶,
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由于
制作工艺复杂,藏
茶香气非常复杂,香气持久。涓滴品尝,舌尖尝到一股
陈香的味道,还混杂干果、鲜花的香味,又尝到一股
药香的味道,隐隐约约还有吃中药的感觉,介乎于似药不似药的感觉,很独特的一种口感。
清代末年开始,四川雅安的
藏茶分为两等六级:一等称为细茶,有毛尖、芽细、康砖,二等称为粗茶,有金尖、金玉和金仓。
各级茶的品质特征:
1、毛尖: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的特级和一二级
毛茶为
原料,砖型平整光洁,显毫,香高味浓,
汤色黄亮,
叶底匀嫩。
2、芽细: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的三、四级
毛茶为
原料,砖型平整,显芽,香正味浓,
汤色黄红,
叶底尚嫩。
3、康砖: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细茶四、五级和部分级外细茶
原料组成。其砖型平整,叶形显条,香气平和,滋味醇厚,无苦涩味,
汤色红黄,
叶底尚匀。
4、金尖:相当于现在细茶级外的
原料和一级粗茶
原料组成,砖型平整,色泽棕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醇,
汤色红亮,
叶底较老匀称。
5、金玉:相当于现在一至三级粗茶
原料,甑型平整,显红绿
茶梗,香正味醇,
汤色红亮,
叶底粗老含有粗梗。
6、金仓:相当于以现在四级以下的粗茶为主料、红梗为配料。在销区用于饲料缺乏时喂养牲畜,所以又叫“马茶”,甑形粗糙松散,含粗梗较多,香低味淡,
汤色浅红,
叶底花杂,这种茶解放前就已经停止生产。
康砖和金尖
传统
藏茶花色品种繁多,建国后保留了两种:康砖和金尖。区别在于茶中掺杂的“红苔”比例不一样。
要了解“红苔”,实际上得先理解“嫩
茶叶”和“熟
茶叶”这两个概念。
熟
茶叶指
茶叶发芽一直到成熟,大约在农历的七月至九月期间采收,俗称“老叶”。它的香气不够清新鲜灵,然而累积的内容物多,有机物质含量比嫩
茶叶高,无机物含量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35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香气化合物达到700种,也比较稳定了,生物学上称之为“
内含物完整饱和”。这样的茶制成后,有利于后期陈放
转化。
那么什么是“红苔”呢?
到了农历九月,在
茶树上从顶端往下数叶片,大约在第五叶处可以看到
茶叶的嫩枝梗,大约长10厘米左右,表皮呈紫红色,就是红苔了,有的地方也叫紫苔。红苔内含丰富的各类营养物质,尤以纤维素和微量元素较高。
藏茶制作时按不同比例掺加红苔,制成
茶砖后可以缓慢陈化,新茶较为耐煮,
老茶留香稳定。
藏茶使用的主要
茶树原料品种,是“雅安本山种”,这实际是小叶种茶,添加红苔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一般说来,金尖配比的红苔要大于康砖。所以在口感上更浓,
茶味厚重,
藏茶的冲力更大一些。康砖中
茶叶比例较高,口感醇和一些。后藏(日喀则)居民喜欢喝康砖,前藏(拉萨、山南地区)居民喜欢喝金尖。
一般说来,优质的
藏茶,外形上颜色为深褐色、质地均匀、黑而光亮(乌黑)、边界清晰,不起毛糙边,香气纯正,无杂味,
汤色一出来程淡黄红,继而转为透红,随热气上扬,徐香不断。口感甘甜,不涩不苦,吞咽滑爽,这就是品质纯正的
藏茶。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