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丛香有多复杂?
看看它随意的命名原则就想得到:
如雨伞茶(树形似一把展开的雨伞),锯朵(茶叶边缘有锯齿,深且锋利),乌叶(实际上为墨绿色)。
二、以茶叶品质特征命名,即成茶的香、味、外形特征命名
三、根据茶树所处地名以及地方特色命名
四、根据史实、典故和传说命名
如雷扣柴(位于乌岽李仔坪大杉脚,母树曾遭雷击逐渐枯死,枯死前采用无性扦插保存改种。故取名雷扣柴),海底捞针(冲泡时的茶叶投放量必须很少才能显现特殊香味,故以茶米、水投放量比例悬殊喻为海底捞针。该茶母树1989年自然枯死,现存为1981年第一批扦插而成的)。
五、借用生物进行命名:
过江龙(该树位于凤西七星案村、老干虬枝,生势宛若过江之蛟龙而得名)、蛤古捞(原母树位于凤溪东郊村村北山腰,因为叶片表面凹凸起伏,形似蛤蟆的身体而得名)、鲫鱼叶(原树位于乌岽脚村,因叶形形似鲫鱼之体型而得名)、山茄叶(原树位于凤溪庵脚村,因叶形形似一种叫山茄的灌木型叶子而得名)等。
六、复合命名
所以在单丛里面还存在着一种依据人名或地名、叶形、叶色加香型的复式命名方式。
这么多香型,本地茶农没人敢说所有都能区分出,但大概的是可以喝出来的,特别是常见的一些香型,香气虽然差不多,味道仔细喝就会感受到不同。
潮汕地区有不少善喝茶的人不仅能喝出品种香型,还能喝出山头、海拔和年份。当然他们一开始也分不出来,因为喜欢或觉得好玩,再加上日积月累地喝茶,有意识地喝茶,能分出香型后,找各个年份的同种香型同种海拔的茶,对比喝。如此每次只有一个变量,练着练着就能分清楚了。
对于普通茶友而言,这样的工程太浩大了。喝茶当然是喜欢就好开心就好,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