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冻顶乌龙也属于台湾包种茶,“包种”最早出自福建安溪的方言,只是文山包种被包成了四方条形,而冻顶乌龙呢,被包成了半球形,为什么这么包,我想还是为了在口味上有所区分,文山包种属于清香型,而冻顶乌龙应该是熟香型的。
朋友带来的冻顶乌龙茶据说也是一款手工茶,因为是今年的新茶,所以火气还未褪尽,但是“青蒂、绿腹、红镶边”,和熟香型的铁观音还有几分相似,只是不如师傅的特级铁观音这么精致,不过也还是“幼枝嫩叶连理生、叶全不缺芽点在”。冲泡后的茶汤金黄剔透,而且有一股特有的桂花香,这倒是铁观音所不曾有的。朋友说这是出自苏家的全手工茶,果然经久耐泡,而且入口鲜活柔软,醇厚甘润,似乎介于武夷岩茶的刚和安溪铁观音的柔之间。
据说冻顶乌龙和文山包种一样,也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关于冻顶乌龙的历史,和铁观音一样,在台湾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855年,也就是清朝咸丰年间,鹿谷书生林凤池,渡海赴福建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个举人,衣锦还乡。途经武夷山天心寺,因为喜欢那里的茶,恋恋不舍,临别天心寺方丈,特意送了他36株青心乌龙的茶苗,林凤池回到台湾,便把这些茶种在了家乡的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终于建成一片茶园,因为所采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便专门挑选了一些好茶,献给道光皇帝,皇帝饮后大赞,冻顶茶由此成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安溪有一位姓苏的茶农,举家迁到台湾,后来在麒麟潭(现称日月潭)边的彰雅村定居下来,凭着从家乡带来的36株乌龙茶苗,在鹿谷乡海拔600米到800米的山坡上恳荒种茶,由于清明前后,山上的气温还比较低,所以当地茶农只好冻着脚尖上山顶采茶,因此,人们就称此茶为“冻顶乌龙”。
这两种传说究竟哪一种更可靠呢?我想既然能流传下来,一定都是事出有因的,就像安溪的铁观音,究竟该相信“魏说”,还是“王说”呢?不过我觉得要说种茶和做茶,我想应该茶农更加在行,读书人一般都是做不来庄稼活的,所谓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就说的他们吗?但是这些出于农家的茶,想要发扬光大,留名青史,还真得仰仗读书人的传播。因此,就像魏家和王家都对铁观音的传承有所贡献一样,想必林家和苏家也都是对冻顶乌龙有过知遇之恩的。
那么我呢,能够在一年里同时喝到林家青心乌龙,和苏家的红水乌龙,我想这样的缘分应该也是不多的。